《空城计》上课实录.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846531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城计》上课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空城计》上课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空城计》上课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城计》上课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城计》上课实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城计教 学 设 计 设计蓝图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我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这又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古典小说,因此我把它当作一个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带领学生“走进”窗口,去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品味诸葛亮这一据说是“实现传统男人价值达到顶点”的典型,从而观照自我,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另外,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古典小说,因此我引领学生在一场战争的洗礼中,来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心理战”作为一种战略思想,也屡

2、次在现代战争中运用。 课时说明 在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理清情节、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抓住细节(神态)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2.体会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大浪淘沙。让我们随着这曲满载历史沧桑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重新回到汉末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三国纷争的风云岁月。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课堂氛围。) 提起战争,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你死我活、血肉厮杀,而实际上,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

3、较量,也是智力、才能和胆识的较量。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用一着“空城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板书课题:空城计罗贯中(设计成城墙形状,力求直观)。) (二)内容呈现:速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揭示重点内容。提示:人物在不同情节的表现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中以神态为主。) (三)揭示内心,反思战争。 思考并讨论: 1.理解“尽皆失色”,分析众官心理。 “尽皆”,说的是官员们无一例外。“失色”,说的是面临险境,无计可施,全部吓得脸色大变。的确,相对于司马懿的15万大军来说,诸葛亮的有限军兵不堪一击,跑,跑不了,打,打不过,等死吗? (创设情境: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急万分。) 2.在生死存亡的危急

4、时刻,诸葛亮表现如何?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城内空虚的现状设“空城计”,让敌方将领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进城,使之疑中生疑,从而平安脱险。 (板书: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反思:此计不成,后果如何? 明确:孔明被俘,全军覆灭。险策。 (板书:险策。) .当司马懿听到报告时,他笑什么?为何不信?说说他当时的心理。 志得意满的笑,成功者的笑,在他的想像中,蜀军或者仓皇逃走,或者负隅顽抗,而他的胜利,只是眨眼间的事罢了。 .司马懿看见了什么?看过之后,他大疑,他疑的是什么?说说他此时的心理。 他看到的和他想像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孔明不走不惧,还有心弹唱,笑容可掬,无视滚滚而来的15万敌军,其中一定

5、有诈。 稳坐城头的诸葛亮不光笑容可掬,还即兴为司马懿弹唱了一曲,大家想不想听呢? (播放音乐十面埋伏,师读空城计唱词选段:思考与练习四。) .结合课文内容,特别是司马懿父子对话和释计时孔明对司马懿的评价,替司马懿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小组共同创作,代表汇报,汇报中播放音乐十面埋伏。) .反思:胜负只在一念之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此次战争,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在于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板书:抓住心理和性格特点。) (四)抓住细节,归纳性格。 1.一念之差,战机尽失,

6、这个司马懿是不是太傻了?试结合司马懿一笑一疑一答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粘贴司马懿图像,板书:一笑一疑一答。) 太奸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多疑,过于谨慎,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老谋深算 点拨:司马懿曾因马谡的反间计而被曹睿削职回乡,后被重新启用,因此急于立功,害怕失败。司马懿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在遇见“空城计”之前打了胜仗,占了街亭,非等闲之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谨慎多疑,刚愎自用,老谋深算。) 2.老谋深算的,拥有15万大军的司马懿竟因城上诸葛亮的可掬一笑望风而逃。你注意了吗,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孔明的笑?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体会三笑的不同

7、含义。 (粘贴孔明画像,板书:三笑。) 敌兵压境时,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敌兵撤退时,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释计结束时,拍手大笑: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推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仁见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概括: 临危不惧:“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 处乱不惊:敌军压境,他却能“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到司马懿疑心重,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获得成功。 (板书: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 (五)归纳总结

8、,学习写法。 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得缘于小说家罗贯中的如椽巨笔,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 (对比和细节描写是学生能够说出来的,而映衬需要点拨。) 点拨:大家知道,这篇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孔明,而其他人物在文中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板书:对比映衬。) 如:用众官的“尽皆失色”衬孔明的临危不惧。 请用这种句式再举几个例子: 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用众官愚见衬诸葛亮高见。 用司马懿狡诈多端衬诸葛亮“计高一筹”。 (六)总结。 针对诸葛亮临危施的这一“空城计”,竟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后人有诗赞道:“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

9、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诸葛孔明人乎?神乎?神人乎?还是让我们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尾曲回到现实社会吧。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创设氛围,生默读课文,促使感悟。) (七)布置作业。 我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撼卫和平,有时,我们又必须投入战争,有兴趣的话,大家课下阅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十六计,相信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设计说明 1.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本课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播放了三段音乐。 2.将京剧唱词引入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了语文与艺术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想像力和写作兴趣,不落痕迹地将语文学习和了解民族艺术、将阅读与想像作文结合起来。 3.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像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本节课从深层次上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4.本节课的设计,横向从整体把握到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纵向以情节发展为线,以人物表现为点,构筑三个教学板块,从体验战争到归纳性格到学习写法,一脉贯通。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力求生动,板书力求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