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44298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纪连海 马瑞芳感悟孔孟画外音:孔子和孟子是我国的古代圣贤,他们是儒家思想的先驱。记述他们思想的论语、孟子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两千多年来,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渗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孔孟圣贤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孔孟思想。马瑞芳,一位大学教授;纪连海,一位中学教师。他们将从个自的人生经历出发,为您分别讲述了孔子、孟子这两位古代圣贤对他们的影响。尽请关注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1982年,诺贝尔奖的得

2、主在巴黎聚会。讨论21世纪人类需要哪种思想?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我们教师们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地狱,突破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有很多的原因。台湾的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孔子强调人类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朱熹解释:“学有觉。”就是觉悟的意思。清代的学者解释“学而时习之”是孔子的一生学谱。就好象我们弹琴需要按照琴谱来弹。孔子一生都是按照“学而时习之”的学谱。我今天谈我读孔子的几点感悟。先谈第一点,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论语的开篇“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字有的学者就解释,它

3、指的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正是和自己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学生在思想的撞击当中产生了火花。那么我们现代这些生活在校园当中的人,能不能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到提高。我的体会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你教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交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你就会加强学习。画外音:论语一书传递了朴素的真理。因为他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要做的。论语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这不是读论语的正确方法。所以马瑞芳把从论语中得到的感悟应用于生活,认为教学相长,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论语一书博大精深,马瑞芳教授还能从论语中得

4、到哪些感悟呢?我读孔子的第二点感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向同行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多听各种各样的意见。你把你的疑惑放到一边,你去讲你有把握的。孔子这个话是教育他的学生怎样去从政,怎样去获得俸禄,怎样获得官职。我的老师语言学家殷孟伦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我一辈子治学,我就是牢记孔子这八个字。我这些年在国内,在国外参加了一些学术界的活动。回过头来,我也体味这八个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我觉得非常有感受。在学术活动当中,向海内外的同行学习。和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行,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和观点不同的专家们,互相交锋。改善自己不足的,坚持自己正确的。

5、这是一点更为要紧的学习方式。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错了,不改是更大的错误。你一个学者,不懂装懂,你和江湖上卖假药的有什么区别。学术研究出了错,别人给你指出来。你捂着,你盖着。你醉死也不认这壶酒的钱,这就是错上加错。 你就干脆老老实实承认我错了,我认栽。天也塌不了。而且你很可能迎来你自己学术研究的一次新陈代谢。就好象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的:“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画外音:论语中传递的一切朴素的真理,在两千多年来,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论语我们每个人都能吸取到有益的营养。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明而理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说:“天不生仲

6、尼,万古如长夜。这是赞美孔子的博大精深。而论语关于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马瑞芳教授认为在自己生活中一直坚持亲身实践,从而获益良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内容呢?马瑞芳教授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我读孔子的第三点感悟就是:见贤思其焉,向大师学习。论语中孔子说:见贤思其焉。看见品格高尚的人,你就想怎么努力向他学习,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现在很强调学习。而孔子他就是非常好学的,而当年他又以博学著称的。孔子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强调学习的。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我们人生最大的需要,当成我们人生最大的乐

7、趣。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也就乐在其中了。我们今天讲经典。经典是什么呢?经典是最朴素,最简洁,是融化在生活当中的道理,孔子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孔子就像很可亲的、很可爱的,经常向我们提个醒的邻居家的老爷子。我们可以把孔子当成老师,我们也可以把孔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学习经典,死记硬背没有用,生搬硬套也没有必要。学习经典就应该从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在你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体味才能够不断地有一点感悟。我想说一句,每一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向最伟大的人学习,谢谢!画外音:当我们随马瑞芳教授一同读过论语之后。感悟了一代圣贤的智慧和博大之后。我们

8、没有忘记另一颗同样闪烁着智慧与人性光芒的孟子和他那七篇传世的孟子一书。而作为中学老师的纪连海就是因为孟子中的一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么这段话是什么?纪连海老师又从孟子一书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今天我给大家讲孟子的一段话。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条中的一段。因为这个条目很长我就讲其中一句。那么孟子?告子下有这么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觉得我活了40多年,岁数不是很长。我这么大就觉得这句话无论对于我来讲,还是对于孟子来说,就是写这段话的孟子来说,

9、还是孟子所在的儒家学派来讲,还是整个儒家思想文化来讲。这句话无疑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虽然,我不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里面的“斯人”,但我知道我的经历,完全可以证明它后面这段话“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的。高中毕业之前的事情不说了,就说说自己在高中毕业以后到今天这25年吧。1982年,我以高考4052分的优异成绩,我不是在谦虚。真的,我这个人不会谦虚。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优异的。在我那个高中母校,我觉得还是优异的。我以4052分的优异成绩在学校高考。我这个分数毕业。毕业以后我想我自己的大学母校总会录取我吧。我所报名考试的这所大学,它

10、是383分招学生。事后我了解,有380分就录取的。但是我的这个大学母校没有招我。当时我没有读过孟子,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我没有选择权,人家有选择权。所以我没有选择坚持,我选择了放弃。我的放弃也好,坚持也好都是被迫的。我被迫选择了放弃。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农村的家。但是就在我选择了放弃的时候,我的高中母校的老师他没有选择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先是一通地求爷爷、告奶奶地求这个学校、求那个学校。我知道求的最远的一个学校,我知道是在新疆。石河子的一个学校。最后人家告诉我,真抱歉,我们已经录满了。真是求爷爷告奶奶,给人跪着磕头都没有能成。就在

11、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发起了犟脾气。软的不成就来硬的。就开始告,告了一站又一站,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大学母校还是决定录取我。那么当我去那个大学的时候,已经是人家开学以后,第七个星期天了。那么在这七个星期里,我在做什么呢?我在干两件事。前四个星期,当普普通通的农民放马,真的是放马,放了一个月。还好生产队还比较照顾我,你今年先放马。等过了寒假,过了春节让你当会计。当会计,分还行挣的工资是一个队的前三名。生产队长、指导员然后就是我了。说你先放马去吧,结果放了一个月之后,我的初中母校找到了我。你来我们这儿当英语老师吧。我说不行不行,不能当英语老师。我说高考英语都26分。我们那年的高考英语分按70 %算,我

12、得182分。这就是我405.2分的点二的由来。这18.2分,我说这十几分,我说误人子弟。你不要跟我提,这时我校长说,你不要跟我提误人子弟好不好。你就眼看着全昌平县所有的中学都有英语教师,只有咱们这个中学没有英语教师吗?你要清楚,你在咱们公社。那阵还叫“公社”,不叫“乡”。你在咱们公社是英语水平最高的。我没有办法,我就回到了我的初中母校,担任起了英语教师。只能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去教人。真的,很辛苦的。那时候最麻烦的就是教那个英语里的那两个英文。我到现在也教不好。什么、那个音,永远发不好。真的为这一个音到城里找我的高中母校的英语老师。真的得跟他练,练俩小时这个音都练不好。也笨,确实笨。就在这个时候

13、,我想,你说我这七个星期算不算是。您说算不算是“苦其心志”?我觉得我是用我很多年实践了这句话。画外音:这样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或许也曾经在困顿和艰难的日子里激励过平凡的你、我、他。但是我们还有些疑惑。为什么最为一代圣哲的孟子会写出这样体会深刻的语句?难道他有过什么苦难的经历吗?说到孟子的经历,说到这句话,他的说话人的经历,说到他所在学派的经历。我觉得他是在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儒家思想是孔夫子创立的。孔夫子一生对中华民族有三大贡献。这其中第一个贡献也就是

14、创立儒家思想。孔夫子第二个方面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典籍。他整理的古代典籍无非就是诗、书、礼、易、春秋。那么第三点就是开展儒学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里的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在这儿还有一个比喻,孔夫子一生,教了三千个门徒,出了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百分比是2.4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社会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就应该是如果我教出了2.4 %的人成为国家栋梁。我觉得老师就算合格了。但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人周游14个国家,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转眼到了春秋战国,到了战国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一分为八。什么子夏之学,子张之学,子思之学等等。那么在这中间,日后

15、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人。一是荀子。荀子最重要的一句话:知天命而用之。这个“知天命而用之”后来被我们阐发为什么呢?人定胜天。这是错的。这个“知天命而用之”是人应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然后为我所用。不是胜过自然,没这个意思。第二个人就是孟子。孟子便是我们今天讲这句话的主角。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据说呢,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虽然说是孟孙氏的后代。但是父亲早死,母亲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里就不讲了。家里头邻居不好,天天搬家,搬了好几次,然后怎么样教育。终成一代伟人。那就孟子个人来说,孟子自己说,他曾经受业于子思。子思这个人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孔鲤这个人呢比他爸

16、爸死得早。换句话说,这个子思生下来的时候,孔子还没死呢。应该是,有人考证的公元前483年出生的。那这个孟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公元前372年。两人相差一百一十多年。所以孟子自己说,他受业于子思,这个受业于子思就跟我经常说我跟谁学单口相声啊?刘宝瑞。我没有见过刘宝瑞。我生下来,刘宝瑞先生早没了。但是我是看着刘宝瑞的书学的。所以这个孟子所谓的他是子思的弟子。实际上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自己学成以后,成为一代大家。也是周游列国,去过好多国家。去过魏国,当时的魏国的首都叫大梁。所以也有人管就梁国。去过魏国,去过什么齐国、宋国。当然还去过一些小国。什么鲁国,还有他旁边的一个叫滕国的等等,去了很多国家。让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晚年的时候呢,他和他的门徒万章等人一起回到家乡,整理他这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