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84104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美国企业文化产生的原因美国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和社会根源。经济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 年代末以前,美国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经济强国。她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等,在资本主义世界均占首位。 1946 年12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洋洋得意地声称,美国担负着“领导世界的责任”。在经济实力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时候,美国对别国的工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企业管理中的任何偏颇,其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偏重理性主义、忽视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这样一些弊端;也还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关注。可是,正当美国人沉醉于“美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美梦中的

2、时候,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西欧,特别是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美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美国经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其国际竞争能力迅速衰落,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工业产品所占的国际国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外贸赤字逐年上升。更严重的是,一向是美国占优势的高科技工业和劳务贸易领域也出现了衰落的势头。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连受挫,这才引起美国工业界,管理学界的严重关切。在6070 年代中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更低于日本。从1947 年1987 年的40 年中,美国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速度,从第一个10 年的3.4降到第4 个10 年的0.7。劳动生

3、产率落后,产品在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能力。美国的录像机、手表、摩托车就是这样败在日本手下的。加之,外贸逆差迅速增加。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这一切导致美国综合国力相对下降,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和动摇。面对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和日本旋风的猛烈袭击,美国朝野一片惊慌。尼克松甚至哀叹:“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时美国人才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处于崩溃边缘、技术上属于三、四流的一个弹丸岛国,能在短短的20 多年实现经济起飞?日本成功的奥妙何在?于是在美国出现了日美经济比较研究热潮,许多人不远万里到日本进行考察。有些美国企业界人士像当年淘金者

4、追逐加州的黄金一样,贪婪地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炒诀。一时间,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他们得出结论:美国经济落后不仅仅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缺乏日本那样独特的企业文化。正如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作者所指出的:“美国人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西德人,而是我们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一系列有关企业文化著作的出版,正是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振兴企业之路,挽回经济颓势的一种尝试。所以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源于美国,根在日本”。思想理论渊源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其企业管理理论长期以来比较发达有密切关系。从历史上看,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属一流的。企业文化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

5、法批判继承的产物,是传统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了弄清企业文化与传统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和与此相关的企业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或称人类观)的演变。1.美国全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在企业文化产生以前,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奉勒首创的“科学管理”(即所谓泰勒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著名的企业管理理论泰勒制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曾当过工人、工头、车间主任、总制图师、总工程师等职。泰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仔细观察,认为当时工厂中的生

6、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工人工作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他对工人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用的时间进行科学测定,去掉多余的动作和时间,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通过铁铲试验,确定每铲的最佳重量、最佳效果,从而决定标准铁铲的大小规格。这就是所谓工具和作业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更好地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他提倡实行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除了创立上述各种作业管理方法和工资制度外,泰勒还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按照科学规律制订计划。这样可避免工厂主和工

7、人凭个人经验指挥和操作的盲目性,加强了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这是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最初尝试。以上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容。泰勒的主要代表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等。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提高效率为核心。整个原理和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效率为主要容;(2)以“物”为中心,“人”只是完成生产的工具,机器的齿轮。有重物质,轻精神,重理性,轻视人的偏向;(3)是封闭式的。主要局限于企业部的生产操作过程,忽视环境因素;(4)它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工人只是任凭管理人员随意摆布的“棋子”。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称它

8、为“封闭型一理性管理模式”。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确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部分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泰勒制反映了当时机械化大生产的某些客观规律,对当时和以后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快便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成为风行一时的管理方法。由于时代局限性和个人局限性,泰勒的“科学管理”具有严重的缺陷:它侧重于生产劳动的作业过程管理,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财务、规划、人事、供应、销售以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涉与;他只把工人的一切活动归结为经济动机,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他把工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只能机械地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棒,不能有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是“让

9、活的劳动力完全从属于死的机器”,“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生产率并一举消灭他们的自主权”。在泰勒制下,“人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根据精细的劳动分工而进行精密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安排的手和物,在这里,最小的一个动作和最小的一点时间都成了衡量工人劳动状况的尺度”。正是由于上述局限性,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工人的反对,泰勒制的作用和意义逐渐降低。在20 世纪30 年代以后,先后出现了重视人的因素和科学因素的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所谓“封闭型社会管理模式”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埃尔顿梅奥(18801949)、罗特利斯伯格(18981974

10、)等人。所谓行为科学是以人的行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对人的动机、需要、欲望、情绪、思想以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故在早期称为人际关系论。50 年代发展成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这时产生于美国,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密切相关。它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用严密的科学管理手段,把工人附着于机器上,虽然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作业过程高度紧,大多数工人难于忍受,许多身强力壮的工人往往只要几年时间就把精力消耗殆尽。它成为一种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随着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他们逐渐认清资本家的剥削本质,采用怠工、罢工、谈判等方式进行反抗。资本家再也不能

11、用自上而下的命令对工人实行“管”、“卡”、“压”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失灵了。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为了缓和正在激化的劳资矛盾,挽救企业的管理危机和生存危机,便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一些社会科学引进管理领域,用改善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劳资关系和领导与职工的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效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来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主要容有如下几方面:(1)企业中的工人不仅有追求金钱的需要,他们还有寻求人与人之间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社会和心理欲望。(2) 企业中除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12、。所谓非正式组织指企业成员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共同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在这种非正式组织里,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人们自觉地服从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互相依存,彼此促进,同为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纽带。管理人员必须兼顾两者,妥善处理好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和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的冲突,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3) 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激励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所谓“士气”指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4) 在大规模生产的社会中,必须处理好技术、物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如果不提供有

13、效的协作手段,对技术进步和物质生活强调到忘记人和社会生活的程度,就会导致文明的衰落。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产生把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继梅奥等人以后,美国学者围绕行为科学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大大丰富了这一学科的涵。在这方面与企业管理关系较密切的有下列几个人物与其学说。(1)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和古典经济学派强调人们对经济目标的追求不同,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本身又源于人类本身的各种需要。他在激励与个人(1954)等著作中,把人的需要按其发生先后次序与其重要性分为5 个层次,即:(a)生理需要,包

14、括人类生活中各种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医疗、性欲等;(b)安全需要,如职业稳定,生活有保障、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等;(c)感情需要,如爱情、友谊、归属感等;(d)尊重的需要,如地位、自尊、受人尊敬和赏识,得到别人赞美和肯定等;(e)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的愿望,也即人们所谓的事业心。马斯洛认为,人类一般按这5 个层次来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当一个人衣、食、住等最基本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不会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满足了最高层次心理需要的人是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整合。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不断地工作的。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开拓

15、了人们的思路,被企业管理人员广泛地接受和采用,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管理开辟了一个新天地。(2)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又称双因素论)赫茨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工作的推动力、工作与人性、管理抉择是有效率还是人性化(1976)等书中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他认为,影响人们工作的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保健因素,一种是激励因素。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保健因素包括企业的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系统、工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福利等。激励因素包括成就、奖励、成绩的被承认、挑战性的工作、职责、未来发展等。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一定对职工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真正对职工起激励

16、作用的是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因工作优秀而得到的奖励;职务上的责任感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等。(3)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麦格雷戈(19061964)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战后他在研究企业的运行状况时发现,企业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许多是由于对职工的片面认识造成的。他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方面(1960)等著作中,把企业管理中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概括为两种理论。一种是所谓“X 理论”,其要点是:(a)人生来是懒惰的,只要有机会和可能就逃避工作;(b)人需要监督,控制和指挥,并用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按组织要求努力工作;(c)人的典型特征是喜欢受命行动,被人指挥,不愿承担责任,不求上进,只求安全。麦格雷戈认为具有上述思想的管理者,容易采取发号施令的办法,用权威与服从进行管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它违反了人的真实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