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83929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创新意识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汲取过程,而是以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为根底的构建新学问的过程,通过学生乐观努力的探究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学问的主动探究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究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确实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无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教师的“导”

2、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训练观念时,要正确地熟悉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公平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信任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进展;其次要在这种熟悉的根底上营造一种公平、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用探讨、商议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加也乐于参加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纳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3、趣,提高学生主动参加的乐观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纳外在的鼓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嘉奖来到达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学问内在的鼓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进展现状之间的冲突,并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争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构造来帮忙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当留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需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学问“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学问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学问来学习新学问,什么是新学问,新学问学来有什么用等等详

4、细问题,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参加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当前我国正在进展新一轮的根底训练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育目标的变化、课程构造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阔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肯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心

5、播送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全部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训练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制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悟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训练布满思想,让思想布满才智。 很多事实都说明,“观

6、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气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转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训练,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训练,就是没有灵魂的训练。许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糊涂、紧迫的熟悉,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训练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进展观、评价观,将直接打算着他们的训练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打算了培育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表达在以下三方面: 一、训练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

7、狭窄,60年月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说明中国训练的“学问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进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明显更谈不上去理解、敬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熟悉,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屡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憧憬理解事物的人来制造。”所以我们的训练必需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根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训练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进展性,使英语训练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8、”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需“面对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心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供应时机。 二、训练的人性化敬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敬重上帝一样敬重孩子。”人性中最珍贵的是受到别人的敬重和赏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训练、胜利的训练。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掩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固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爱的、

9、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存的奉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学问,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训练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训练的博爱化修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训练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训练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假如训练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训练。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训练,爱几乎是惟一的力气。 教师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学问,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学问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宝和道德财宝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宝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学问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