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830951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CDMA拐角效应&针尖效应.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拐角效应现象和分析拐角效应主要表现在原小区信号快速下降,目标小区信号很快上升,导致手机收不到活动集更新而导致掉话的情况。通常情况下EcIo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5s):图1 拐角效应-信号变化情况由上图可以看出,原小区的信号可以在1s左右的时间内突然下降10dB,而目标小区的信号上升10dB左右,如果在信号开始突变之前原小区的信号已经比较差,如果1a事件配置成容易触发的情况下,从手机上的信令跟踪可以看到测量报告已经发出,从RNC的信令跟踪可以看到RNC收到测量报告,但RNC在下发活动集更新的时候,由于原小区的信号太差,导致手机不能收到活动集更新命令而产生信令复位,

2、从而引起掉话;如果1a事件触发比较慢(比如配置较大的迟滞或者触发时间),就有可能在手机上报测量报告之前下行就发生了TRB复位的情况。下面一个例子是拐角效应的典型情况:图2 拐角效应-手机记录的信号变化在拐弯前,可以看到活动集104和168扰码的信号快速下降到-17dB以下,而监视集208号扰码信号很好(-8dB),接着检查RNC跟踪的信令可以看到手机上报了208号扰码的1a事件,同时也下发了活动集更新命令,但无法收到完成而导致了掉话,如下图所示:图3 拐角效应-RNC记录的信令跟踪解决办法解决拐角效应的方法比较多,此处对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优劣说明。1) 针对小区配置1a事件参数,使得切换更容易

3、触发。比如,降低触发时间为200ms,减小迟滞;一般情况需要针对小区进行配置,这个参数的更改会导致该小区和其他小区(没有拐角效应的小区)的切换也更容易发生,可能会造成过多的乒乓切换。2) 配制拐角效应产生的两个小区之间的CIO,使目标小区更容易加入。由于CIO只影响两个小区之间的切换行为,影响面相对较小,但CIO会对切换去产生影响,这种配置可能导致切换比例的增加。3) 调整天线,使得目标小区的天线覆盖能够越过拐角,在拐角之前就能发生切换,或者使当前小区的天线覆盖越过拐角,从而避免拐角带来的信号快速变化过程,来降低掉话;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天线工程参数的调整以及是否能越过拐角的判断过多的依赖

4、于经验。综合以上的措施,建议优先采用1,如果1不能解决,采用方法2,最后在2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方法3。(方法3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天线调整实施非常方便的地方可以优先考虑。)调整参数含义:TrigTime1A (1A事件延迟触发时间ms) 华为网络默认值为320ms,针尖效应或拐角效应时可以设置为200ms延迟触发机制主要用于以下几个目的: 可以减少突发信号引起的错误事件报告; 一定程度上抑制乒乓切换; 降低阴影衰落对事件判别的影响。迟滞值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平均切换次数和误切换次数,防止不必要切换的发生。TS 25.133 V3.6.0中规定同频测量物理层每隔200ms更新一次测量结果,

5、因此Time-to-trigger低于200ms没有实际意义,延迟触发的设置应尽量接近200ms的整数倍。不同速率的移动台对事件延迟触发值的反应是不一致的,高速移动时的掉话率对延迟触发值较敏感,而低速移动对延迟触发值则相对迟钝,且对减少乒乓切换和误切换有一定作用。因此对高速率移动台占多数的小区,该值可设置小一些,而低速率移动台占多数的小区,可设置大一些。另外不同类型的事件对上报的延时要求也不同:激活集添加类事件(1A事件)通常要求较小的时延,激活集替换类事件(1C事件和1D事件)通常要求较小的乒乓和误切换,对掉话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类事件可设置较大的延迟触发时间;激活集删除类事件(1B事件

6、和1F事件)延迟触发的设置则主要考虑减少乒乓切换,初始设置可与1A事件设置相同,根据实际网络的统计结果,适当调整。HystFor1A (1A迟滞)华为网络1A、1B默认迟滞设置为0CIO (面向小区配置的CIO)该参数和面向邻区的CIO(Cell Individual Offset)偏置联合作用,用于同频和异频切换判决过程。其和越大,则切换到该邻小区的优先级越高;其和越小,则切换到该邻小区的优先级越低。其和与实际测量值相加所得的数值用于UE的事件评估过程。在切换算法中起到移动小区边界的作用。一般情况该参数下配置为0。该参数设置越大,则切换到该邻小区越容易;设置越小,切换越困难。 2 针尖效应现

7、象和分析针尖效应主要表现为在较强目标小区信号的短时间作用下,原小区信号经历短暂快速下降,又上升的情况,通常情况下EcIo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5s):图4 针尖效应-信号变化情况针尖效应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导致掉话:如果针尖持续的时间很短,无法满足切换条件,不会影响掉话,但会带来业务质量的恶化,比如下行产生过高的BLER;如果针尖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切换的条件又比较严格,导致的后果是在切换发生之前,可能由于下行信号太差,导致信令或者业务RB复位情况,最后也可能会导致掉话;如果目标小区触发了切换,可能由于原小区信号太差使手机收不到活动集更新,导致掉话的情况;如果目标小

8、区完成了切换,变成了活动集内的小区,由于针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该小区还要完成一次切换过程才能从活动集内退出,这个过程也会造成掉话。所以针尖效应和拐角效应相比,针尖有两次切换的风险,任何一次切换失败就会导致掉话,但由于针尖的时间比较短,通过牺牲业务的质量,(比如,配置较大的重传次数,使信令和业务不再发生复位)从而有机会在手机来不及上报测量报告的情况下,有机会不掉话,而拐角效应几乎是必然掉话的,因为拐角之后,原小区的信号几乎不会恢复!针尖效应一般可以通过观察Scanner记录的最好小区扰码分布图来观察,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两幅天线沿着两条街道照射,在两条街道交界的地方就容易产生针尖效应,下图是一

9、个同频硬切换的例子(该图的图例是最优小区的扰码分布),其中的drop4,drop5,drop6,drop7以及drop15和drop16都是由于针尖效应导致的:图5 PS384K同频硬切换掉话分布解决办法针尖效应可以参考拐角效应的解决办法,其中天线调整的目标是在针尖的位置不要使原信号下降过快目标小区信号上升过快。除了以上的方法,适当增加RLC重传次数,从而抵抗信3 管道效应(波导效应)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

10、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 波导效应主要由建筑、峡谷等引起,如两旁建筑整齐的街道、隧道、较长的走廊、岩石峡谷等都会形成波导效应,信号传播如在波导内传播相似,沿波导方向损耗小,信号就强,其他方向损耗大,信号强度就弱。波导效应容易引起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等,在井型街道会引起切换频繁、掉话等。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如下图所示:解决办法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尽量不要让天线主瓣覆盖区域沿着街道路面覆盖。让天线的主覆盖方向与街道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