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82954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后记.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草原教后记草原教后记 本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谈感受。当一名学生谈到最喜欢的句子是“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呤一首奇丽的小诗”时,我便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此时你也站在这样的草原上,你会呤诵一首怎样的赞美草原的小诗呢?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学生听了,先是一愣,他们一定是没想到我会让他们来写诗,然后表现出异常的高兴。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我便鼓励他们:哪们小诗人第一个展示?学生们一个个举手了。下面,我将学生呤诵的几首自创诗摘录如下: 一、草原大无边,翠色染大地。 羊群绣白花,小河变带子。 二、那儿的天空蓝又蓝,那

2、儿的小草绿又绿。 那儿的牛羊多又多,那儿的小丘美又美。 三、草原风景真是美,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四、草原物产真丰富, 羊群,骏马,还有大牛, 草原人民真热情, 奶茶,手抓豆腐招待你, 让你吃饱,喝个够。 五、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 可爱的骏马,大牛和羊群。 是你吗?草原。 下课了,学生们还是争个不停地要把自己创作的诗拿给我欣赏。虽然诗写的不是很好,但至少可以看出,我们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尝试写诗、写散文。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2丝绸之路教后记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

3、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 (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可以先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

4、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如,作者由点到面,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

5、、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3白杨教后记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们成为白杨

6、”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7、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后记好不容易找到了韩红的天路,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

8、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一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

9、决。6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外,我还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

10、童年,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7祖父的园子教后记 祖父的园子是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先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接着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

11、读书的基础上 ,学生们深深地感悟到作者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为此,祖父园中的一切,树、花、菜、蜻蜓、蝴蝶、蚂蚱、小鸟在他的眼里也是那么自由自在,可见作者的情感与笔下的事物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自己较吃透教材,课堂上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趣味盎然,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8童年的发现教后记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是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

12、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学本课,我抓住学生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上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书,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直致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9儿童诗两首教后记本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

13、寻答案的环节。再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10杨氏之子教后记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

14、学生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孩子们还是很新奇的。在教学时,我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但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所以,我首先范读了一遍后,叫孩子们照着读。可读出来的令我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根本掌握不住节奏。于是,我又把每一句的停顿告诉他们,我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终于找到了一点古文的感觉。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生轻松地作了解答:一、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二、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让学生杨氏之子语气委婉表现出的幽默与礼貌。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

15、们先读了这。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11晏子使楚教后记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晏子使楚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

16、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两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把故事演得较生动,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12半截蜡烛教后记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