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2898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金融危机视角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侯贤磊【摘 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沉睡多年的资本主义弊病终于在2008年又一次集中爆发,并迅速蔓延全球。被称为金融海啸的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当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所以,在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再一次进行重新认识。这对于我们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经济危机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激烈的斗争后,才逐步确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

2、主义生产方式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初,它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是积极和进步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的致命点也日益显现。这就是它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先进性是阶段性的,是历史性的。随着这个矛盾的凸显和加剧,资本主义社会逐渐从先前一个先进的社会形

3、态变成一个腐朽的社会形态,并开始成为历史发展的桎梏。一、资本主义利用资本和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来发展自己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资本作为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完全取决于资本作为对象化劳动同活劳动的关系,即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所以,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就明显表现为资本

4、通过雇佣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以实现其自身的增值。那么,我们就要首先从资本创造剩余价值说起。虽然资本是一种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它本身是不会独立生产出剩余价值的。也就是说,资本家想让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实现。这个工具就是雇佣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者只是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存在的。资本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这主要是经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第一种方式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方式是“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

5、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57页。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资本家想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主要是通过把工作日延长,让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但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即资本家不可能把一天24小时延长。工人要有吃饭、休息的必要时间,这些时间都包含在每天的24小时中。所以,资本家不可能无限期延长工人的工作日,否则工人就无法完成自身的在再生产。工人自身的再生产无法实现,就会出现雇佣劳动的断层,进而导致资本找不到与之相结合的雇佣劳动,最终

6、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停滞。资产阶级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但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又驱使他们想从工人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出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第二种主要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57页。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变革。这就促使资产阶级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保持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来实现资本增值的,这也

7、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以上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利用雇佣劳动一方面实现了自身价值不断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把雇佣劳动者扔进了贫困的深渊。这就必然会产生一对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益扩大和工人阶级购买力日益降低这样一对矛盾,也就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出现并加剧,危机就会产生。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不可摆脱的弊病经济危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一直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产品进行交换是一种物与物的交换,不通过任何媒介,这种交换过程具有直接的统一性,没有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出现造成了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在空间和

8、时间上的断层,在理论上包含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积累,经济危机便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大混乱。具体变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被闲置,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它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第一,从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上看,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目标是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同时尽可能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

9、值增殖。这种现象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一旦生产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从资本主义的关系机制上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使得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矛盾日益显露。当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遭到破坏时,经济危机的爆发便具有了必然性。第二,从资本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看,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膨胀。同时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创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景象。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

10、的资本回流速度却非常缓慢,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银行催收贷款,而其为购买商品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卖出前到期,那么危机就发生了。 刘晋 李大棚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商业文化 2008年第12期。由以上分析可知,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必将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疯狂地扩大生产,疯狂地剥削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削的日益严重,日益

11、相对贫困,购买力日益相对下降。当资本家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卖不出去时,便会出现产品积压,资本循环便会出现断层,进而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大量裁员,失业人口就会增加。劳动者失去工作就会更加贫困,更加买不起资本家的商品,如此恶性循环,危机爆发便成必然。历史上自从英国1825年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每隔8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当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爆发在2008年9月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资

12、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直接后果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2008年又一次爆发,并迅速蔓延全球。进入2009年,危机仍未见底。大量的银行倒闭,公司破产,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全球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中。与历史上发生的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这次经济危机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对经济的破坏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它们。对于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其二,美国货币当局奉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其三,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过度投机;其四,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共谋行为;其五,美国庞大金融机构高度官僚化;其六,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

13、走到极限;其八,表现为巨额贸易赤字的国际经济不平衡;其九,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耗费颇多又久拖不决;其十,货币金融市场天生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其十一,新自由主义政策矛盾重重日暮途穷。其十二,美国式资本主义痼疾使然。但是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出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次危机的“不变”与“变”;第二,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新的时代诠释。1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的“不变”与“变”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金融业开始并迅速蔓延全球,在短时间里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大量的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等。这些都是以往经济危机所共有的特点,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关于

14、这次危机的“变”的方面,即它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新情况、新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危机的全球化加剧,突出表现在金融全球化。发生在2008年的这次危机起始于美国金融业,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蔓延全球,这是以往的经济危机无法相比的。这说明了金融全球化进程已经深入发展,全球经济联系已经十分密切。随着二战后生产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金融就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次危机在当代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到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即何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保护本国的金融安全,进而更好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跃出资本主义社会范围给社会主义国

15、家也带来了严重影响,是以往全球性经济危机所没有的新特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无法预见到后他们死后一百多年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复杂变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就必须在建立后经历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客观上要求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合作。这样,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参加到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同资本主义竞争、合作,进而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在这种意义上,发生在当代的这次经济危机已

16、经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了,而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的经济危机。2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新的时代诠释以前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都是从资本主义国家一国内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危机的产生。但是针对这次危机,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卖不出去,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买不起的新现象,如果还用老思维来考虑新问题就会产生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否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的怀疑。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到全球化中考察问题。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分工几乎全球化。资本主义一方面面对本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了寻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于是在全球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场所。比如,一双鞋子在美国生产成本要10美元,但是在中国生产只需1美元,这样,美国的资本家就会把生产鞋子等这样的生产部门搬到中国来,搬到成本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