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81954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学生非常活跃,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在学生活动中,存在好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控力较弱,好动爱玩,活动一展开,学生就纷纷动起来,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然而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借此玩上一阵,活动的实效性不大或根本没有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也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

2、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是决定房子质量。所以,

3、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 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如以6人小组来说,应该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力。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意

4、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且学生独立解决时比较困难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某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

5、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如:有位教师在教五年级第一学期“比较分数的大小”时,首先让学生从“1/3、2/3、1/4、1/5、3/8、5/8、2/6、2/7”中任选两个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小组合作,顺利地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接着,教师又提出了要求,从剩下的分数中,再任

6、选两个分数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再次合作,在小组合作与大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当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比较分类大小的方法时,教师写了与。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分子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欲望。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具有挑战性,并且学生独立解决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合作则能够解决。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不完

7、全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擅,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如:有位教师在教四年级第一学期“常见的数量关系时”,设计了这样一题:橡皮每块2元,圆珠笔每支3元。现给你20元,并且要全部用完,可以怎样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方案。方案一:20元全部买橡皮,可以买10块。算式为:202=10(块)或2x10=20(元)。方案二:买2支圆珠笔和7块橡皮。算式为:3x2+2X7=20(元)。方案三:买4支圆珠笔和4块橡皮。算式为:3X4+2X4=20(元)。方案四:买6支圆

8、珠笔和1块橡皮。算式为:3x 6+2x1=20(元)。当教师问“你们是如何思考的?”时,有的学生说:“20是一个双数,2也是双数,而3是单数,所以圆珠笔一定要买双数支。我们是先确定圆珠笔的支数:0、2、4、6,再考虑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块橡皮。共得到四种方案”。有的学生说:“我们先考虑买橡皮的块数,买一块2元、买两块4元,然后看剩下的钱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3的倍数,就是一种方案。一共也得到四种方案。”有的学生说:“我们是列这样一个算式进行思考的:2X( )+3x( )=20。根据这个算式一个一个地进行尝试,发现了三种方案。后来发现全部买橡皮也是可以的,所以一共也是四种方案。” 上例充分说明,开放

9、性问题在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适时的指导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有效教学理论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强调教师要有效益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

10、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而现

11、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合作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鼓励性评价手段,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必要、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组学生的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及时表扬;每次活动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的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2)使学生学会必要的合作技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

12、,分享他人的成果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通过反思、协商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处存在分享。在提出问题时,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分享,同时分享别人的问题;在讨论方法时,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结束后,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分享。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是只是简单的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合坐学习”,那只会方便学生上课交谈,差生坐享其成。成为最为失败的课堂。而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即擦出智慧的火花,又激发学生的潜能,团体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