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笔记.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81938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笔记.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绪论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 历史回顾1、 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 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

2、理论的基础:1811年。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 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 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 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认识从细胞水平到了分子水平6、 当代神经科学理论特点:多种新方法、新理论引入研究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新学科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也成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7、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方法上的差别:前者:改变生理状态,看心理变化后者:改变心理状态,看生理变化三、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详见普心、解剖笔记)1、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活动的分类和基本规律2、精神病基础知识

4、定义:一些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各种疾病总称 分类:1)情感性障碍:A、躁狂(唤醒水平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B、抑郁;C、躁狂抑郁 2)精神分裂症:所有不明病因的病(A、思维障碍;B、意志衰退;C情感倒错)3、神经病学基础知识 定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即神经系统的形态学改变为其病理基础。与精神病人完全不同,他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意志、思维判断能力正常无恙。 包括:失认症、失语症、遗忘症、帕金森氏症4、脑形态学基础知识 1)神经细胞人脑的细胞可分为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和神经胶质细胞。基本结构A、 细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 突起:树突(传入)数量多,粗而短

5、,个头小轴突(传出)长的,个头较粗大,一般只有一条,后面一部分为神经纤维,末端呈球状形成突触小体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细长如纤维。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分类A、 按形态分:单级神经元(一个突起);双极神经元(视网膜上神经元);多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B、 按功能分:传入性神经(感觉神经元);传出性神经(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细胞信息传导过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将信息传到细胞体,细胞体聚合多个突触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通过轴突传至下个神经元2)突触神经元间信息传递 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基本结构:A、

6、 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分支膨大的形成的突出小体的膜。突触小泡有化学递质B、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有手提C、 突触间隙 分类: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信息传导过程:神经冲动传导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钙离子从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前膜。在钙离子促发下,小泡向前膜移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手提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引发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剩余神经递质被酶破坏,灭活。3)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大脑、小脑、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7、)、间脑(丘脑、下丘脑)、基底神经节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分,上部与延髓相连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由脑部发出的神经脊神经:31对由脊髓发出的神经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交感、副交感神经。 4)脑的基本组成结构大脑:凸-回、凹-沟或裂;灰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白质(神经纤维);边缘系统(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结构、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间脑:A、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传入信息在那里整合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部位。B、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C、 下丘

8、脑: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调节D、 底丘脑: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是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脑干:脑干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下行纤维锥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A、 中脑:中脑背侧四叠体,上丘和下丘分别对视觉、听觉信息加工B、 脑桥:C、 延髓: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维持生命的最必要调节中枢D、 脑干内有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小脑:脑桥和延髓的后方 调节肌肉紧张度,以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在程序性学习中重要作用基低神经节: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嗅觉、情绪控制、情绪记忆起作用);豆

9、状核和尾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5)大脑的功能分区额叶:中央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筹划、决策、目标设定、人的行为能力、人格顶叶: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的皮层躯体各种感觉枕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皮层视觉中枢颞叶:外侧裂下部皮层听觉中枢5、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础,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元两种活动方式:A、 兴奋过程: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B、 抑制过程:包括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前者:先天的。超限抑制(无论刺激强

10、度多大,不会引起兴奋反而引起抑制)和外抑制(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对当前活动的停止过程,该抑制过程)后者:后天的。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神经系统内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活动。脑的电活动规律A、 自发活动(脑电图EEG):大脑皮层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波:8-13Hz。清醒安静状态脑电。同步化,频率下降,波幅上升波:13Hz。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去同步化,频率上升,波幅下降。波:4-7Hz。困倦,疲劳,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脑疾病。波:1-3Hz。深睡、药物作用,脑严重疾病B、 诱发活动a)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

11、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b) ERP主要成分:前三种外源性成分;后两种内源性成分P1:正波,潜伏期50-150ms。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传导大脑皮层,对心理活动基本无说明N1P2N2:负波,潜伏期150-250ms。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及其转化有一定关系P3:潜伏期250-300ms。是ERP中最受关注的内源性成分。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对刺激的判断是小概率事件(波幅大,下降快)或者是大概率事件2)细胞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阈强度及以上的适宜刺激作用下,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传播的电位波动。“全

12、或无”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分子(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然后转变成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不发生变化。它对感受的灵敏程度更精确。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细胞单位发放的后电位,都属于这种。神经递质受体可以先后与几个神经递质结合产生电位,两个挨得近的神经递质可以对中间位置产生动作电位6、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 1)神经信息的化学传导机制突触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

13、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膜上特殊的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逆信使:由突触后膜释放小分子物质,向突触前膜传递信息调节信息传递。如,腺苷、一氧化氮2)脑区域性能量代谢脑的耗氧量和耗能量很大,所以可以用葡萄糖和氧气的消耗量来标记脑的兴奋区域。PET测葡萄糖消耗量,同位素标记C14fMRI测氧气。氧和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7

14、、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1)传统方法 刺激法:电刺激(较精确);强刺激损毁发:切除、药物损毁2)高级灵长类的认知活动研究 为动物设计操作条件,使其完成接近与人类的某种心理作业,当动物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设法记录其脑整体生理功能或某些结构的细胞点活动。然后在大脑里埋电极,再进行认知实验,测量脑细胞的变化3)脑损伤病人研究 代替人的损毁法。考察脑不同部位对心理活动的影响。4)正常人的认知活动研究 让正常人给与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作业,记录脑功能变化规律第二章 感觉一、感觉的分类 1)特异性感觉系统:有专门的感受器、感受通路距离感觉系统:对一定距离的事物产生感觉。视觉、听觉化学感觉系统:对物质的

15、分子及其化学性质发生反应。嗅觉,味觉躯体感觉系统:触、温、痛、动、位置、平衡觉 2)非特异性感觉系统:接受特异性感觉系统的一些信息,如大脑兴奋背景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撒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应。二、感觉特征生理基础 感觉阈限:刚能够引起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宜刺激:特定感觉所对应的阈值最低的刺激。 感受野:可以引起感觉系统中特定神经元电活动变化的外周感觉范围。感受野基本相同的神经元集在一起形成了功能柱,成为感受外部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