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81529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 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

2、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

3、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再搭配上烹饪美食的画面,任何喜爱美食的观众一定都会对这道菜“垂涎欲滴”。作为美食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感染观众显

4、得尤为重要。解说词中,对一些被观众忽略的细节解说,也是成功的重点所在。在第一集中,“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这样一段细节的解说,也是亮点之一。在美食片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到挖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而越冷对于挖藕人来说越好,这又更少人知道了。这段解说从细节上说出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让人们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明白了人们对美食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是多麽了不易。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的解说 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着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

5、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 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 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清新优美,给人以舒适感,在整个记录片中,音乐的恰当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很难想象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没有对中国美食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了解,没有在拍摄之前亲自去到美食之乡,没有对百姓生活有深刻认识,他们还能创作出如此优

6、秀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符合实际的有内涵的解说词。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赞美了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之所以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记录片,是因为它跳出了以往记录美食或者是风光记录片的框架,不再是单纯展示美食,而是依托美食来展示中国文化和劳动人民勤劳的传统美

7、德。而这些毫无疑问的归功于创作者对采访对象、记录对象的深刻了解。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要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一般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 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七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从食物的自然采摘、原始烹饪一步步介绍了人们烹调食物,在手法和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各地美食的各种形态,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则又把重点回归自然,前面呼应,

8、把主线很好的串联起来了。 第一集的开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第七集的结束:“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两段解说词,虽然在表达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是的一致,显示出了整个片子的内在主题:自然赋予了人们美味是食物,勤

9、劳的人们则赋予了美食以生命。解说词作为电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有概括性。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所以应在语言安排上也要服从画面的内容的需要。具体来讲,解说词在写作上语言要精炼、节约,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在一部片子中不宜安排太满,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就不要安排解说,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内容就不宜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例如在第四集中,“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这一句极为简单的介绍了采访对象,画面中的林仁灼正在砍伐毛竹,如果这样解说“林仁灼正拿着刀,在竹林里砍伐毛竹。”那么就会显得很多余,因为这是观众

10、能通过画面看到的,而解说词的作用就在于,要表达画面所不能给予的信息。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要使语言符合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很多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的原因在于其中清新自然,简单易懂的语言。“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这些或清新优美,或者明白爽直的语言,成为了片子的优胜之处。所以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有好的语言,解说词要为主题服务,从风格上一致,也要做到简洁明了,使人一听就懂。 究竟如何创作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呢?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这部片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解说词的创作,不仅是对语言的把握,更要从画面,音乐,同期声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好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