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81077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与题型一、阅读步骤。(先浏览一遍问题,划出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做题时再仔细看一遍题目要求,进而答题。) 第一步: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即首先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明确记叙人称,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1)第一人称:叙述真实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亲切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有面对面交流之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记叙的顺序

2、通常有四种:(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尾或突出片段,再按事件原本的顺序交代。)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作用:A.作补充说明。B.丰富文章内容;C.丰满人物性格;D.深化文章中心。 第三步,抓住线索,分析结构,领会主旨。首先要快速阅读全文,抓开头,重结尾,然后是抓住文章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

3、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的一条线,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时空的变换、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一句话。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理清线索之后我们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从而

4、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1)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段落一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 首段: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末段: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是结构方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最后我们要明白一个规律,树立一个意识“阐释的循环”。即,在我们通过分析获得文章的中心意思后,一定要用这一中心意思去反观各个部分;在答具体题目时,

6、也紧扣这一中心意思。这就是语文阅读题答题的“首位意识”。 第四步,注意分值,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往往分值越高,答题要点越多,回答的内容也要相应的多一些。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这就叫现代文阅读答案在文段中找,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

7、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截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拿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二、常见问题。1、某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

8、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b.渲染气氛。 c.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7)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9、2、文章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一般有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清新隽永等。3、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比喻成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表达了作者_之情。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表达了作者_之情。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_,表达了作者_之情。 (4)设问:引出/强调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更有力地强调_,激发读者思考。 (6)夸张:强调/

10、突出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7)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句子表达的情感),给人以深刻印象。(8)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9)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4、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既然提出了问题,那肯定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分析的时候要紧扣文章主旨。)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答:写出表面意思;写出深层意思。(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例: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

11、”,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2)对句子的理解例: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分)答:

12、 “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某段话或某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一定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和作答。6、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1、不行。2、因为该词的意思是,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3、如果换成XX,它的意思是,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表达效果不佳。所以不能替换。最后,请同学们谨记:一定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后再下笔,高效准确地答题;同时要注意书写工整,卷面非常重要;千万不能空题,多写多得,少写少得,不写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