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80962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宣汉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一、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及宏观背景(一)“十一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稳定提升粮油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集中加工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新农村示范片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整合项目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

2、,从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效益农业、培育新型主体和加强基础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县农业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农民增收渠道逐年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200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54.7亿元,预计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将达到57.4亿元,年均增长率10.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405元增长到2009年的3008元,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49元,年均增长率6.2%。2009年全县外出劳动力33.7万人、常年外出劳动力30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4.7%和56.9%,实现劳务收入达22.5亿元,年均增长11%。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

3、提高,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0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8.37万吨、油菜总产量达到7.54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7.6 %和8.7%;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90万头(只),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2.25万吨、1.16万吨、1.15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09%、3.59%、3.76%;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万吨,与2005年1.5万吨相比分别年均增长9.3%。同时,2008年玉米超高产田块亩产1181.6公斤,创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万亩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800.35公斤,创南方玉米大面积高产新纪录;万亩水稻

4、示范片平均亩产644.81公斤;万亩马铃薯示范片平均亩产2027公斤;万亩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96.4公斤;烟叶收购达9.14万担;生猪出栏108.96万头,肉牛出栏12.81万头,肉羊出栏34.79万只,家禽出栏1125万只,奶牛存栏9826头;成片造林46万亩,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面积10万亩(天麻、金银花和三木药材基地2个2.5万亩、杨树和桤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3个2万亩、水果、耳菇等水果基地2个1万亩、核桃干果基地2个1.5万亩、木耳原料林基地3个3万亩),实现林业产值2.9亿元。3.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立足优势,加快实施北烟南菌、东茶西菜、奶牛肉牛

5、等特色效益产业。依托达州天源、天丰、山荣菌业等龙头企业,建立食用菌重点基地乡镇16个,其中木耳生产基地6个,香菇生产基地7个,珍稀菇生产基地3个,发展木耳800万段,香菇600万袋,珍稀菇150万袋;实施高效安全茶园建设6000亩,新建育苗基地,繁育良种茶苗620万株;建立方斗园区精品蔬菜基地300亩,带动全县发展特色蔬菜5000亩;初选优质青脆李品种4个,建立青脆李原种品种展示园50亩。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食用菌、蔬菜、青脆李、畜牧等产业业主和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9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宣汉县“桃花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终审;已申报“黄金木耳、宣汉老君菇、樊哙野生菌”等

6、地理标志;“九顶雪眉”、“巴山玉叶”名茶赴杭州参加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荣获一等奖。县内龙头企业“桃花米”、“云蒙米”等优质米加工企业,年加工总量达10万吨,产品畅销重庆、成都、陕西等大中城市,供不应求。以漆碑茶厂“九顶雪眉”为龙头的茶叶生产企业,年生产优质茶1500吨。君塘香菇、黄金木耳业主及佳通公司蔬菜均具有规模化。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为提升宣汉农业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随着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沼气、高标准良田建设、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现代农业玉米项目、农田水利建设

7、、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粮油生产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年均改造中低产田土3万余亩,全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31万亩;年度发展优质稻40万亩,其中高中档优质稻15万亩;发展双低油菜30万亩;建立水果、云蒙米、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5485处,其中水库87座、山坪塘8551口、石河堰105处、引水埝2314条、提灌站272处、其它小微水工程14156处;全县总蓄引提水量1048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51.05万亩,节水灌面达到14.54万亩;有效解决了73.1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

8、安全问题,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4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5.83km2。全县已拥有小水电站23处,装机容量5.556万千瓦。全面落实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5.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加强。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建立了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预警、防治等应急机制。开展了“柔性引才引智”活动,引进研究生5人,聘请高等院校、农科院专家教授为农业科技首席顾问专家。创建“科技人才示范岗”,建立粮油、茶果、菌类、植保、土肥五个科技攻关创新团队。改革乡

9、镇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动物良种繁育、种子工程、防疫、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工培训工程,大现场、大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年均培训实用技术35万人次,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农业科技普及利用率达90%以上。建立专家大院、川东北中试熟化基地,科技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山地玉米超高产精简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获达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强了森林管护,设立护林哨卡120余处,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

10、达到30.3万千瓦,综合化农机水平达到26.3%,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5%。(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宣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要面临着十分严峻挑战。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宏观环境趋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各级财政对农业补贴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融入成渝经济区“环渝腹地”区块,将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宣汉作

11、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通过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生猪、优质稻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巩固提升,烟叶产业稳步做大。同时,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三是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通过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基本定位,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快速发展,通过政策驱动、示范带动、行政拉动,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带也将能快速形成,从而为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国家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增加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将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牵引和助推作用。2.现代农业发展面

12、临的挑战:尽管我县现代农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稳定增加农业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有效解决。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域范围广,以及财政总量不大等因素影响,农业投入不足与现代农业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投入强度不大,产业自我积累过慢,外部资金流入吸引力不强。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农业公共服务与管理手段有待改进。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农业困境依

13、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耕地资源质量差,肥力下降,单位产出水平较低。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不高。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机制不活,制约着农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后劲不强,实现原料农业向精深加工的商品农业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四是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创新型农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上档次、创名牌的产品少,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健全。土地经营权过于分散,难以

14、适应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影响了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进程。五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压力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度无法推广。六是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渠道不宽。(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全县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4个村,总人口128.5万,其中农业人口109.75万,农村劳动力52.1万个,全县现有耕地84.7

15、1万亩,其中田52.7万亩,地32.01万亩。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宣汉县位于东经10722301083221,北纬300631314902。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位于川陕渝鄂四省市的结合部,居于重庆、成都、达州、西安等大中城市之间的中心地带。东临重庆市城口、开县,南连开江,西接平昌、达县,北靠万源,距重庆市不足300公里,距达州市不足30公里,距达州机场仅40分钟车程,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不到3小时车程,210国道和省道梁双公路、川陕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襄渝铁路及其复线横贯东西,是扩权强县试点县,人口超百万的山区农业大县、川陕老革根据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形地貌:宣汉县属深丘和山

16、区地形,平均海拔780米,最低海拔277米,最高海拔2458米,相对高差2181米。境内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延绵,既有低坝深谷,又有中山台地,还有山顶山坡。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特殊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立体自然”,为多种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宣汉县属亚热带和湿带交替区域,冬天严寒,夏天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稳定通过12积温4910,持续223天;稳定通过20积温3096,持续121天;1222积温3862.6,持续161天。夏季最高气温在7月中、下旬,平均为27.6,冬季最低温在1月中旬,平均为5.5。年日照时数为1596.8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96.62千卡/平方厘米,10总辐射量为77.9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80.7%。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占总降雨量的70%。春季气温回升快,3月上旬末,气温回升可达到10以上,利于粮经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