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80514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

2、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

3、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

4、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

5、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

6、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

7、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8、。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

9、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

10、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每一项工程治理的目标要更明确,措施的针对性要更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要更高,延伸面要更全,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更深,力争实现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目标任务。工程治理要以“大、中、小”搭配、“点、线、面”结合的思路,既要实施大、中型工程,又要重视小、微型工程,抓大而不放小,共同形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植被体系。在抓好“长、珠、太、平”这些大、中型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小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工程治理全覆盖,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