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风俗形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804342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川风俗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合川风俗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合川风俗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合川风俗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合川风俗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川风俗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川风俗形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文风情的调查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

2、力实现新的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随着文化产业深入人心,人文风情在产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键字:风俗、文化、推广一、重庆市合川区民俗资料收集古代合川,在巴人入川前是濮族人的重要居住地。公元前 11世纪,周族姬发(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封宗姬于巴,爵子。巴子在今合川城区铜粱山下建巴国别都,名巴子城。 合川民俗文化风情多彩,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合川人民休闲娱乐和群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合川除峡砚制作技艺、桃片制作技艺外,还有三江号子、龙舟竞渡

3、、架香童子舞、纸扎艺术、鸡肉抄手制作技艺等共七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民俗贺元宵、大田薅秧、清明祭祖等特色活动。二、对当地进行实地的考察我们选择了两个合川较为出名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涪江和钓鱼城。1、涪江江畔:涪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境内岷山雪宝顶北麓。涪江从西北向东南由川西北高山区进入盆地丘陵区: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潼南,至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下汇入嘉陵江,成为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处为源头雪宝顶,海拔高程5588米:最低处为合川河口,海拔高程约200米。涪江的最后一站合川,是一座历史名城。这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

4、古圣寺,有南宋时期留下来的英雄名城钩鱼城,被誉为“上帝折鞭处”,所向霹雳的蒙古大军在这里结束征程,虽无法阻挡南宋的覆灭,却意外保全了欧洲,历史的滚滚车轮在这里转了个大弯。在古树的中那古朴而又悲壮的建筑,更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壮烈景观。广为人知的三江号子,即是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条江的船工们在长期推船拉纤的艰辛生产斗争中,为了协调全船操作步伐,鼓舞大家劳动情绪而形成的。2、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5公里的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因南宋与蒙古大军发生钓鱼城之战而闻名天下。钓鱼城被称为“迄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战场遗址。山项靠南面上有一块巨石俯瞰嘉陵江,地质上属丹霞地貌。当地传说有一巨神在此钓嘉陵

5、江中之鱼,解救因天灾而遭受饥馑的合州百姓,因此被称作钓鱼山。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钓鱼山上,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1982年,钓鱼城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也成为合川最为著名的景点。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3、涞滩古镇:涞滩古镇其实应该叫涞滩古

6、寨,距今已200多年。听当地人介绍,从咸丰年间建成后,为了防范太平军入川和李、蓝起义,同治年间涞滩进行了一次浩大的加固维修,建成了环绕着整个古寨的石头砌成的防御设施,直至今天这道石头城墙依然可见其坚固,足以鉴证当年那一段历史。涞滩寨占地025平方公里,四座城门呈十字对称,寨墙全部是半米多长的条石砌成,墙高7米,宽2.5米,与现代建筑构造形成鲜明对比,别具古味特色。古寨内蒙古自治区还保存着旧时城堡面貌,有狭窄弯曲但尺度适宜的石街小巷,400余间清代民居。错落有致而是木质结构的小青瓦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原始风貌,古朴典雅,给人以返朴归真步入宁静山乡小镇之感。在小寨门内的街上保存有一个太平

7、池,作消防之用,上面题记为“同治元年”。“三步梯一段狭窄街道,由整体石坝形成,历代足迹踏出一条路槽,是古老的见证。 城内的古庙建筑群体,始建于唐,兴盛于宋,重建于清,古镇附近曾有9宫(庵)18庙的传说,是佛教信徒集中的聚点,兴盛之时僧人上千,有庙、张爷庙已成遗址,现在庙内两棵参天古榕和庙门犹存。清代建筑的文昌盛宫,解放后改作完小校地,其主体建筑尚存,其中保存有古戏楼,戏楼平台外栏,木刻浮雕,艺术价值极高,由于多年失修,已成危房。主庙二佛寺,上殿位于鹫峰山顶,占地面积5181平方米,分三个殿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玉皇殿、大雄宝殿(即佛爷正殿)和观音殿。左右分设社仓、禅房等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尤

8、其是大雄宝殿,殿堂正中原来的三尊泥塑金身的主佛高五米,栩栩如生,佛光闪烁。两侧泥塑颜身的十八罗汉五光十色,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让人望而生畏。可惜,文革时期寺内文物惨遭破坏。唯有其大雄宝殿内四根石柱高约十三米,由整条巨石制成,挺拔壮观,让人敬畏,堪称历代建筑一绝,和山门牌坊的石刻浮雕,玲珑精美,是难得的历史文化精品。这里每年都会有一些庙会,历年不衰。三、对各风俗形成原因进行分析:1、龙舟竞渡:合川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为三江汇合之处,自古有划龙船的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城区及云门、盐井、官渡、小沔、太和、铜溪、渭沱、涞滩等地处江边的乡镇都要举行龙舟竞赛活动。参加比赛的龙舟至少应有两支,多的可

9、达二、三十支。龙舟竞渡还须要用大木船或囤船扎以彩绸,做成花船一条或数条。花船亦称彩龙舟,有供抛奖和游江观赏用的两种。在花船上观赏龙舟竞渡时,伴以武术演出、民族乐器演奏助兴;有的花船上还由一些儿童扮成各种戏剧人物,伴以川剧锣鼓来助兴,江边观看的群众达数万人。龙舟竞渡是一项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它既是一种多人参与的体育比赛,又是一种广大群众观赏的节日民俗表演。由于合川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从古至今保持了这种民风民俗,同时,龙舟竞渡竞技水平在整个巴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都处于领先优势,近20多年来,合川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各种龙舟比赛,获得各种比赛奖项,为重庆争得了荣誉。 2、庙会、架香: 合

10、川位于重庆北部地区,嘉陵江、涪江、渠江纵横境内,独具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三江文化在这里汇聚和辐射。合川的历史文化悠久,以前寺庙众多,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极为丰富,每年农历三个十九(2月、月、月)的观音庙会最为热闹,历年不衰。 架香童子舞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这种舞蹈的起源是观音菩萨的父亲妙庄王因火烧白雀寺而病,为消灾而组建架香队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而沿续至今。架香会之所以在巴蜀地区盛行,其主要原因是朝山拜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和家兴。内容有宗教祭祀仪式,有唱赞及佛歌,伴有童子舞蹈以及龙舞、狮舞等文娱表演,加上传统架香乐器的伴奏,其内容丰富多

11、彩,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架香童子舞最早分布在合川钱塘、云门、三庙、渭溪等地。该舞蹈主要由拜门神、朝正殿、谢神三部份组成,共计108合。舞蹈音乐由唱赞、架香锣鼓组成。 合川架香童子舞道具有香架、香盘、香烛等。该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庄严、肃穆、文静、虔诚,基本动作都是以过堂、搭架、上香的内容进行变化表演。在历次的朝山拜佛活动中,跳架香童子舞都是活动的最重要项目之一,形象地体现了人们内心对神佛的虔诚,有着浓郁了地方特色。 3、三江号子:三江号子,是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条江的船工们在长期推船拉纤的艰辛生产斗争中,为了协调全船操作步伐,鼓舞大家劳动情绪,把力量用到点子上,以战胜凶滩恶水,保证船只航行安

12、全,而谱写的船工劳动歌曲。它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三条江各河流行驶的大小船,都配有号子头,在航行中领唱号子,遇到什么水势就喊什么号子,指挥全船工人操作步伐,与险滩急浪搏斗。三江号子的格调和曲牌,是船工根据江河沿岸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航道水流缓急和船只载重情况,应时即兴呼喊出来的。在过险滩急流时,所喊号子雄伟浑厚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力集中,用力猛拉猛划。在水流平缓之处,则又唱出轻柔婉转,节奏缓慢的号子,用以缓和过滩的紧张情绪,消除疲劳。三江号子属于民间歌谣的一种,具有巴渝文化的特色,其内容极为丰富。4、民俗贺元宵:另外还有龙舞、狮舞、高跷、秧歌、花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征。 在欢快的锣鼓

13、声中,翩翩起舞的二郎高跷、花船、驴子闹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一下涌上舞台,现场立刻被带进了喜庆的元宵氛围5、大田薅秧:当地广泛流传的劳动歌曲薅秧歌。 薅秧歌,它产生于春夏田间的薅秧劳动之中,劳动场面大,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可领唱、对唱、合唱;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活拨,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作者长期以来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创作了混声合唱大田薅秧爱唱歌。该节目在2010年重庆第四乡村文艺汇演中获音乐类一等奖。6、清明祭祖:清明祭祖是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会是我们的重要节日之一。大家都有清明回乡祭祖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赤子之情。

14、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是民德归厚的教化,更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的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四、学习其精髓并传播文化关于这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查与学习,让我们对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为了让这文化广为流传,我们会从网络与现实两个角度出发。网络上,我们会建立一个专为发扬传统文化的贴吧,让所有爱惜民俗风情的人加入进来,讨论学习。现实中,我们也会做到为保护这些历史古迹的宣传,希望身边的所有大学生都加入到保护文化古迹的活动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