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80367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戴浩一认知功能语法提要一、引言 我在1989年以英文稿发表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Toward a Cognition-based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提出我对汉语语法研究哲学及的方法。1 这个刍议一方面是基于我在1970年代后期对生成语法的反思,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在汉语教学经验中得到的启示。我在1984年发表的有关汉语动词系统的时间概念及1985年发表的汉语词序与时间词序就是我在1970年后期对生成语法的反思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在这两篇文章中,我对生成语法学者所信仰的语法自主性设理 (autonomy thesis of syntax)提出质疑,

2、并且开始回归采纳久已被现代及当代语言学主流所忽视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sm)。在这段时间中,美国生成语法学者也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在有些方面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些学者的代表是George Lakoff和Ronald Langacker。他们两人都同时在1987年发表了有关认知语法的专书,更加强我提倡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动机。在过去的十年内,我也在这个理论架构上研究汉语语法,得到一些初步的成果。最近张敏(1998)的书中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方法,也把我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二、哲学及方法 认知功能语法,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是一种功能语法。功能语

3、法学家 (包括认知语法学家) 与形式语法学家对语言的本质有以下四点不同的基本认识。 第一、代表形式语言学主流的Chomsky学派认为语法是人类天赋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的体现,而且作为一种心智能力,语言能力 (language faculty) 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因此语法的体现是自主的不会受到语言之外的认知及人类生活经验的影响。功能语法学者虽然承认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他们认为语言本能可能是寄生于人类其他心智能力而产生的,而不是天生,独立自主的。从哲学知识论导向而言,Chomsky学派可以说是相信先验之事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而功能语法则是注重后天经验的

4、经验主义 (empiricism)。 第二、在方法上,Chomsky学派基本上是演绎法 (reduction),功能主义在方法上采取是归纳 (induction)。 第三、形式语言学在解释方面注重形式的解释 (formal explanation) 以及内在解释(internal explanation)。功能语法学家此注重功能的解释 (functional explanation) 以及外在解释(external explanation)。 第四、形式语法学家常常为了追求公式的完美,忘记了语言现象有一大部分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功能语法学家大部分认为语言现象有其生理心理基础,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5、 我所倡导的认知功能语法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功能语法。我们强调的认知不是Chomsky及Pinker等人所强调的语言本能,而是人类在生存中所必需具有的认知能力,而这些认知能力也不是人类独有的,例如时间顺序,整体与部分关系,物体形状及空间关系。我认为这些人类在生存中所需要的基本认知能力要跟语言的使用达到最大的协调与互动,语言才能达到它的沟通功能:如何描述世界,如何改变世界。因此,我认为人类语言所用的原则有五套,如果加上Chomsky的天生语言本能才有六套。这五套是:(1) 人类感知的范畴化 (categorization);(2) 人类解决一般问题的心智能力;(3) 说话者尽量精简的原则;(4)

6、 听话者尽量解读的原则;(5) 由经验世界所抽离出来的逻辑数理原则。(1) 和 (2) 是认知的;(3) 和 (4) 是功能的;(5) 则是经验的,相对于Chomsky先验天生的语言运算原则。我这种看法是把天赋的语言本能看做一个有可能但是尚待求证的问题 (empirical question)。而我的求证办法是先用语言前述的五套原则去了解语言现象,穷其尽时,才能思考天赋语言本能的存在。这种作法对于追寻语言本能的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 (empiricism) 及inductionism的基本精神,与Chomsky的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及deductionism一方面看起来是大相径

7、庭,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分工合作,从山的两边挖到中间。再者,认知功能语法认同认知语法学家Lakoff及Langacker所主张的非客观主义 (non-objectivism),认为语境并非对应客观的外界世界,而是对应人类透过生活经验所了解的世界。语法则是反映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 (conceptual structure),而概念结构的形成又与生活经验与了解现实世界的策略密切相关。非客观主义允许不同语言的相对性,但是并不排斥语言的共性,因为人类有相同的生理及心理基础,也面对著大致相同的物理世界。但是,我所倡导的认知功能语法比较强调刻画语言的相对性。因此主张有限语法相对论 (limited Lingu

8、istic relationism),这个相对论包括三种相对性:本体相对性 (ontological relativity),概念相对性 (conceptual relativity),语意相对性 (semantic relativity)。不同语言的语法基本上是反映这三种相对性。例如在本体相对性下,大量使用个体量词的语言,在本体上物体都是不可数的,没有可数 (count) 与不可数 (mass) 之区分,而少用个体量词的语言则有此区分。概念相对性下,呈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个语言可以从整体至部分,另一个语言可以从部分至整体。同样一个语言,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整体至部分,另一个情况下是以部分至整体

9、。在语境的相对下,有些语言的主词对照施事者,有些言语则对照受事者。同样地在同一个语言里,有些情况主词取施事者,有些则取受事者。我在1984年的文章就提到:英文比较注重过程,因此主事者与主语的对照比较清楚,而汉语比较注重结果,因此受事者可以无标示的当作主词。三、汉语的语序我在认知功能语法的理论架构上,提出三个认知原则,二个功能原则来描述汉语语序。第一个认知原则便是我在1985年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这是语言里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的一个 次序象似动因 (Iconic mo

10、tivation of order)。时间顺序原则是一个语言普遍都有呈现的原则,但是在汉语句法里特别明显。这个原则可以概括以下各种句型的语序。在下面的例句里,用数字来表示事件或状态出现的顺序和表达它们的语言成分的次序是一致的:(1) 你给他钱,我才给你书。(2) 张三上楼 睡觉。(3) 张三到图书馆 拿书。(4) 张三拿书 到图书馆。(5) 我从公园走到图书馆。(6) 他往南 看。(7) 他比我 高。(8) 他用筷子 吃了那碗饭。(9) 小猴子在马背上 跳。(10) 小猴子跳 在马背上。(11) 他打 破了花瓶。(12) 他哭 湿了手帕。以上有些句子如 (3) 跟 (4),(9) 跟 (10)

11、 语序是可以对调的,但是表达的是不同事件或状态发生的概念顺序。其他的例子语序是不可以对调的,因为在我们所熟知的概念世界里只有一种顺序。这种词序的限制有力地证明生成语法所深深信仰的语法自主假设是令人质疑的。因此我1985年的文章中对生成语法的质疑提也多多少少受到生成语法学者的注意。2汉语语序的第二个认知原则是从大到小的空间关系的描述。最明显的例子是汉语写地址的次序是由大到小,跟英语由小到大,刚好相反。例如:(13) 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100号(14) No. 100, section 3, Roosevelt Road, Taipei在报告一件事物的地点,汉语与英语也呈现出同样的对照。例如:(1

12、5) 我们学校图书馆八楼西文部第十二个书架上放了好几本Chomsky的书。(16) Several books by Chomsky are on the 12th bookcase in the section of western languages on the eighth floor in the library of our university.汉语与英语这种对照反映了寻找物件时候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汉语把空间的大小关系转换为寻找物件的前后关系,再由语序依据时间顺序原则排列出来。就如张敏 (1998: 165) 所指出的,这是用移动自我 (moving ego) 的策略来描述空间

13、关系。相对的,英语由小至大是用移动客体 (moving object) 的策略来描述空间关系。这两种不同的策略是语言普遍运用的,只是在不同的语言里,分别在不同的语法部门出现 (戴浩一199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汉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基模 (conceptual schema)。这个基模引导著汉语语法的几个重点 (Tai 1989, 1993, 1994)。例如,只有整体才能为主题 (topic),才能为把字句的受词,被字句的主词。请看,(17)a. 那棵树,叶子很多,花很少。b. *那些叶子,树很大。c. *那些花,树很大。(18)a. 我把五个苹果吃了三个。b. *我把三个苹果吃了五个。(1

14、9)a. 五个苹果被我吃了三个。b. *三个苹果被我吃了五个。在这三种汉语的主要句型中,整体一定要出现在部分的前面。汉语语序的第三个认知原则是我在1985年时间顺序一文中提出的时间范围原则 (principle of temporal scope)。这个原则是:如果句法单位X表示的概念状态在句法单位Y所表示的概念状态的时间范围之中,那么语序是YX。这个原则可以说是第二个空间认知原则的隐喻引伸 (metaphorical extension)。我们知道语言里许多时间观念是由空间观念引伸而来的。这个原则可以概括以下例举的汉语语序。(20) 现在是2001年3月13日上午11点5分。It is no

15、w 11:05 a.m., March 13, 2001.(21) a. 他去年 暑假回来。 y x b. *他暑假去年回来。 He came back last summer.(22) a. 他昨天 来了。 y xb. *他来了昨天。He came yesterday.(23) a. 你不在的时候,他走了。y xb. ?他走了,你不在的时候。He left, when you were not here.(24) a. 你来以前,他走了。y xb. ?他走了,你来以前。He had left before you came.从以上汉英句子的对照,我们也可以看出和语的时间范围是由大而小,而英文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由小而大。时间范畴原则所下的定义可以引伸至其他涉及逻辑范围的汉语词序。例如:(25) 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