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80024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开题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九俊一、选题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江苏是全国的教育大省,也是教育强省。由于历史的积淀,在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这些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学校文化,它们也代表着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对其他学校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江苏名校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现实的实践课题。随着免费义务教育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教育的“底线保障”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

2、育发展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诉求。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水平相适应,人们的教育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育开始从专业话题走向大众话题,人们的教育质量观也会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诉求走向多元化的价值诉求,从而对优质教育也会有多元的解读,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会表现为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条件下,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选择。因此,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政策要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

3、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遵循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从“千校一面”转向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发展,为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选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给每个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发展的实质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转变学校发展的方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名校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办学经验、成绩,在改革的过程中它们必将承担着重要的探索功能和示范作用。如何通过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品质,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路子,是名校义不容

4、辞的责任。从理论上思考并在实践层面构建名校的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教育价值追求上,从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转向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在寻求通过教育使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同时,强化教育对个体生命和文化提升的意义;其二,在人的发展上,从追求以知识记忆与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转向以知识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强调知识的个体意义;其三,在学校发展模式上,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从外推发展走向自主发展,从同质化发展走向特色化发展;其四,在课程开发上,从追求课程的科技理性转向追求课程的解放

5、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赋予个体经验的课程意义,从追求统一性和同质性的知识学习转向追求多样化、异质性的知识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基于教育的这一转型,需要学校树立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愿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自主的发展道路,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名校的历史使命,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以上背景上,本课题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探讨名校变革的可能性和内在规律,对我省名校主动发展的动因、理念与模式进行理论建构,为新历史条件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基于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对名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名校适切的发展路径

6、,对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名校的发展战略进行实践建构,为中小学名校的校本发展提供实践参照。3、选取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名校进行个案研究,指导学校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通过研究带动一批名校实施变革,推动我省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课题研究的发展价值。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名校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核心是学校效能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变革。因此,本研究的理论综述主要包括学校效能理论和学校组织理论。二者在名校发展战略这一研究中是内在统一的。之所以说学校效能理论是名校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因为名校的任何发展战略,都是为提高效能服务的。在这个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宏观的教育行政体

7、制的改革,还是课堂教学的微观改进,其最终的指向都是学校效能的提高。 学校效能理论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起源于英美国家。根据其发展阶段,有学者将学校效能研究分为五种模型: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模型、教育生产函数模型、补偿教育项目的评价模型、有效学校研究模型、有效教学研究模型。我国学者对学校效能的讨论始于港台地区,香港学者郑燕祥从三个层面对学校效能的理解较为新颖:第一个层面是内部效能,完成预定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外部效能,社会各方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个层面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适用未来需要。对于名校而言,这三个层面的效能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二、三两个层

8、面的效能是名校 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增值评价的概念来衡量学校效能,使学校效能从一种“理想模型”走向可测量的标准,为这一概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值评价属于上述教育生产模型,其主要表现特征为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生源、性别、民族、家庭等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进而测量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进步程度,以此来衡量一些学校是否比其他学校更有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当前江苏名校效能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排除生源、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学校“先赋”因素的基础上评价学校效能,相对“真实”地反映名校的教育教学实力。但是其缺点在于仅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

9、进步水平,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是衡量学校效能的重要指标,名校在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与一般学校在应试成绩上争高下。学校组织变革理论。西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探讨学校组织变革。在我国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早期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宏观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围观的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而很少关注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变革是一种整体式的改革,它是沟通宏观教育体制变革和微观教学改革的桥梁。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学校组织变革的方向、变革的策略和技术等两方面进行探索。关于学校组织变革走向的研究。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从学校的

10、基本形态、内在机制和实践过程三个维度综合思考,提出了学校变革的转型问题,勾勒了现代学校的五个方面的特质:加之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范国睿等研究这则提出学校应该走向学校型组织;刘朋从学校的开放性、创新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提出学校变革的新主题是建设发展型学校组织,核心是学校自主定位、自主资源调配、自主约束机制建立,使学校成为自主发展的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在全国九个实验区的试验,构建了“三层九级”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并在“十一五”期间扩大试验范围。这项研究更多地为现代学校的组

11、织变革勾画了全面细致的蓝图。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和技术的研究。林清华等学者研究了学校的策划和学校发展规划,认为学校发展策划或规划是一个研究自己的学校、形成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对学校变革的时空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安排而在执行中不断调整的变革策略;赵学华等人提出扩大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内生动力机制;李家成认为学校组织变革是一种群体行为,变革中要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的互动和聚集;吴增强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变革的深层动力,创建积极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够征得各种参与者对变革的认同和支持;王有升则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学校教育的现实存在和发展变革的动力机制是什

12、么,新的教育理念在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改革是如何进行的问题,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教育学研究的分析思路,就是从问题出发深入到学校现场去思考学校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构建一个可能根本无用的体系。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组织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研究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它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国际教育大背景下更新教育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有利于校长、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与发展。在国外,自圣吉第五项修炼出版以来,在美国教育输送也引起了关注,不少学校试图在学校实

13、践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此,圣吉和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还专门为学校写了一本有关学习型组织的书学习型学校(School that Leart)。我国台湾省研究学习型组织建设起步较早,研究人员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践工作者,研究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学习型组织的界定;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策略;校长、教师在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案例;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家庭的关系。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并且注重实践。我国大陆专门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机构是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致力于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实践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较少研究学习型学校建设问题。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其著作或文章中介绍

14、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兼谈了一些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原则设想,如范国睿先生主编的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一书就有专门章节探讨学校学习型组织问题。除了理论探索,在实践层面,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教育发达地区都进行了名校发展的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国家处在危机中这一报告为标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学校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围绕学校改革先后展开的“卓越运动”和“重建运动”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卓越运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校改革运动,但它并不是为学校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而是要求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更多,从本质上讲仅仅是对于现实工作的加强,并没有创

15、造出新的教育观念。上世纪90年代,在布什“2000计划(Goals 2000)”的推动下,美国国会组织了国家教育标准与推进委员会,在建立国家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同时,进行的另一种运动是试图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寻找好的方法来实现目标,这项强调校本的新型改革逐渐被称为重建运动,也被研究者称为“新美国学校(NAS)”运动。这一运动从重建学校的教育制度入手,对新美国学校进行重新设计,为成绩优异的学校创建高质量的综合方案,帮助使用这些方案学校的所有孩子达到高水平,努力消除阻止建立优异学校的系统障碍,调动民间资金创办新学校,帮助学校提升管理能力。这种从整体入手重建学校的计划,显示了美国教育的全新思维。澳

16、大利亚作为地方教育分权的国家,也较早地开始学校自主经营的实践,尤以维多利亚省影响最大。在这里,学校政策由各种教师领导的团体共同讨论与拟定,多方面的举办教职员专业训练,调整学校发展及政策的方向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厅已经发展出一套范围广泛的管理资讯系统,以利各种资讯的搜集与流通。中国香港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第二波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学校本位,通过由下而上的途径以及知识与研究的应用,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在中国大陆,上海是最早开始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地区,从1996年开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虹口区教育局联手进行这项研究,经过六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框架,形成了学校自主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区级教育行政的工作模式。这些实践多是在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的架构下,思考学校如何与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中进行自主发展,很少涉及学校组织自身的整体变革。三、概念界定和理性思考在本研究中,“名校发展战略”意指知名的中小学校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本核心概念包含着“名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