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79990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肾损害的中药.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建始说,三类中药可导致肾脏损害。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如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

2、、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如木通、厚朴、防己、泽泻、柴胡、草乌、芫花、甘遂、巴豆、芦荟、苦参、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马兜铃、天花粉、荆芥、大青叶、山慈菇、千里光、夹竹桃、补骨脂、胖大海、土贝母、千年健、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望江子、铁脚威灵仙服用中药须知:目前已知防己、木通、泽泻、钩藤、丁香、草鱼胆等利湿减肥类中药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不可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

3、时间。不要乱搭配,注意合理配伍。当心中西药混合服用引发副作用。a无毒药物对于高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有副作用。导致肾损害的中草药药性分析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26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三、常见肾毒性较强的中药1雷公藤又称水莽草、黄药、黄藤根、菜虫药、断肠草等。含多种生物碱和双萜类三环氧化物及细胞毒类烷化剂,毒性大。用于杀菜虫,虽临床上用于治疗关节炎、肾炎、皮肤病、肿瘤等,但其毒性可致多系统疾病,如胃肠道、肝、心、肾及中枢神经。肾毒性表现为腰痛、尿少、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酸中毒、PSP下降。病理:肾小管变性、坏死、中毒性肾病、间质性肾炎和(或)肾乳头坏死,急性肾衰

4、;一组214例中毒者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于急性肾衰,中毒者多用去皮不净之煎剂。雷公藤多苷毒性虽小,但也有肝、肾损伤者,其中有致ARF者。2木通善治湿热淋病、小便不利、肾脏病、闭经及乳汁不行等。木通皂苷水解后得长春藤皂苷元等。木通导致肾损害集中表现在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刷状缘脱落,坏死,表现为肾性糖尿及低分子蛋白尿,同时有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临床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研究表明:关木通中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是一种很强的肾毒性物质。大量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急性肾衰,有报道7例服60g以上,710日内死于ARF。临床上发现长期服用甘露消

5、毒丹、龙胆泻肝丸(药中均含关木通)也可造成急、慢性肾衰。3益母草又名坤草、茺蔚草。功能为活血调经、行血散瘀、兴奋子宫、利尿。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外科痈肿等。所含益母草碱、水苏碱、氯化钾、月桂酸、油酸等,毒性较低。但有报道一次水煎200g服后24小时头痛、腹痛、腰痛、血尿、蛋白尿、消化道出血,死于休克及ARF。4苍耳子含毒蛋白、苍耳子毒苷等。可损害肾、肝、心等细胞,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1例服50g后6小时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尿素氮、血肌酐增高,7天后死于ARF。5草乌燥湿、逐寒。含乌头碱,大毒。内服0.2g即可中毒,34g为致死量。毒由肾及唾液排泄,有致急性肾衰竭

6、及死亡报道。6天花粉实验证明给成年犬肌注天花粉蛋白粗制剂0.22mg/kg,35天后肾实质细胞可出现轻度变性;在34mg/kg组,肾功能可能严重损害,同时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肾脏病理可见近曲小管大片坏死。7马兜铃其损伤的部位在肾小管,以近曲小管为显著,尿渗透压降低,静脉注射3mg/kg马兜铃酸于雄性大鼠,可引起肾衰竭;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上升、血肌酐上升、肾小管浓缩能力下降。8土牛膝土牛膝含皂苷,可引起溶血及急性肾衰。9棉花子含棉子油酸,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使肝、肾实质细胞混浊、肿胀,引起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10补骨脂小鼠分别灌服补骨脂酸0.125、0.25、0.5、1.0mg/k

7、g,连续14周,均可引起肾脏病变,大剂量组可见进行性肾损害。11斑蝥为毒性昆虫类中药,用于堕胎、发疱、防治狂犬病等。含斑蝥素,服1.5g即可中毒;表现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无尿、ARF、死亡。尸检肾脏混肿、充血、出血、曲管内有管型。12鱼胆胆毒鱼类的鱼胆含有胆汁毒素,可降低肝、肾、脑等脏器中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的氧化磷酸化,造成肝、肾、脑的细胞广泛中毒坏死。又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胆毒素取代了去甲肾上腺素,以致小血管扩张,有效血溶量下降,肾血灌流量不足,引起少尿或无尿,从而促使肾功能衰竭。13海马别名水马、马头鱼。性温、入肾经,有温肾壮阳、活血散瘀作用。提取物含雄激素,治肾炎、肾阳不

8、足。煎服后可引起皮肤紫斑、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14蜈蚣能祛风镇惊、攻毒散结。含似蜂毒的有毒成分,为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有报道煎服二条蜈蚣后引起非少尿型ARF,最终死亡。15蛇毒近十年来,蛇毒制剂广泛地用于临床。曾有因牛皮癣用常规量蝮蛇抗栓酶1个疗程后出现蛋白尿;3个疗程后发生肾功能不全。四、中草药引起肾损害可能的机制1中草药的肾毒性作用如木通、雷公藤等过量使用可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轻者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重者发生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2中草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某些中草药可作为过敏物质,进入体内导致全身过敏,从而引起局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肾组织中有嗜

9、酸性粒细胞浸润,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血尿及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中草药诱发的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中草药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使其释放某些炎症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从而导致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也可能是中草药直接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或者使其活性提高而导致间质纤维化。4中草药损害血管壁有人认为中草药最初可能损伤肾脏小血管壁而引起肾缺血,特别是间质细胞的慢性缺血,最终致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5致溶血性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是引起患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肾功能的损害。五、预防措施为了避免中草药对肾的损害,应重视其预防措施,加强中草药用药知识的科普宣传,消除“中药

10、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等观念,以引起临床工作者及患者对合理使用中草药的重视。不轻信民间传方,如民间流传鱼胆可清热、明日,故常见报道生鱼胆吞服引起包括肾功能损害在内的多脏器损害,避免用雄黄煎煮食物的习俗等。使用质量好的中药,不用有污染的中药,如生蜂蜜,蜜源来自雷公藤、钩吻等有毒植物之花,则可致毒;或中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过多,亦可污染药物。由于某些中药外形相似,易造成混淆,如将相思子误认为赤小豆服用,对易引起误服误食的有毒中草药,应说明其毒性,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部分中草药超量服用,则会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如木通,药典记载用量为69g,益母草用量1530g,而报道服用木通、益母草引起肾损害、A

11、RF者,用量多在60120g,且反复多次使用。因此,应控制剂量及疗程,避免随意改变药量、剂型及服法。在煎药中,部分中草药有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副作用越强,煎药器具不当,也是致毒途径之一,如应避免用铝锅、铁锅煎药。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某类中药时,应了解所含药效成分的排泄半衰期及其体内过程。对有蓄积可能的药物,应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减少蓄积中毒的可能,含金属矿石成分的中药一般排泄极为缓慢,不但一次用量需要严格控制,若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易蓄积致肾损害。了解病人的肾功能,熟悉具有肾损害作用的中草药品种。若应用肾毒性很强的中草药,事先应作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服药期间进行监测,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对孕妇、老弱、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有毒中草药。 1.植物类中药 如木通、厚朴、防己、泽泻、柴胡、草乌、芫花、甘遂、巴豆、芦荟、苦参、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马兜铃、天花粉、荆芥、大青叶、山慈菇、千里光、夹竹桃、补骨脂、胖大海、土贝母、千年健、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望江子、铁脚威灵仙等。 2.动物类中药 如鱼胆、蛇胆、斑蝥、蜈蚣、海马、红娘子等。 3.矿物类中药含砷类 (如雄黄、砒霜、砒石、红矾);含汞类(朱砂、轻粉、升汞);含铅类(铅丹)和明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