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79965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分析报告.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二0一0年五月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主管单位:宁夏盐池县发展和改革局宁夏盐池县农牧局技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单位: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 宁夏盐池县农牧局 项目法人:建设地点

2、: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编写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盐池县发展和改革局宁夏盐池县农牧局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编写人员:联系电话:编写日期:二0一0年五月 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11.2 建设单位11.3 建设地点11.4 建设年限11.5总体目标11.6建设规模21.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1.8 效益分析2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2.1 项目背景4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7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8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104.1 地形地势104.2 气候条件104.3 土壤植被104.4 水资源104.5 社

3、会经济状况104.6 交通通讯10第五章 设计原则及依据115.1 设计原则115.2 设计依据11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126.1技术路线126.2 主要补灌技术模式126.3补灌设备模式13第七章 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217.1总体目标217.2具体目标217.3建设方案22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58.1 投资估算依据258.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5第九章 建设进度26第十章 项目组织管理2710.1组织机构2710.2 组织管理措施27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3011.1经济效益3011.2社会效益3111.3节水效益3211.4生态效益3211.5风险分析32第十二章 土地、规划与环

4、保评估33第十三章 招标方案3413.1招标管理3413.2招标组织形式3413.3 招标工作的申报34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3514.1 结论3514.2 建议35附表35第一章 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1.2 建设单位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宁夏盐池县农牧局1.3 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1.4 建设年限项目建设期为3年,2010年10月2012年12月。1.5总体目标针对黄土丘陵纯雨养特点,选择“鸡鸣听三省”的典型代表区域和1000名典型代表户,整村推进,在三年内,通过补充集雨设施补灌设备、调整种养结构和粮经饲果草同步发展,依托区内

5、外科研院所技术支撑,集中连片展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集成技术的10万亩示范基地,形成以庭院为核心的基本补灌田25000亩(示范户均经果林、饲料玉米、食用葵花、脱毒马铃薯和绿肥饲草25亩,1套补灌机具),具有补灌条件的生态果草基地20000亩和以出口型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55000亩。1.6建设规模1)建安工程集雨窖(40m3)5000眼,配套集雨场(200m2)5000个;蓄洪池(10000m3)5座,配套集水窖(40m3)1000眼,田间水柜(20m3)1000个。2)田间工程输水管道30km,庭院集雨棚(300m2)2000座。3) 补灌设备购置农户用补灌机具1000套,水箱(1.8m3)1

6、000个,汽油机水泵1000台,重力滴灌1000套。1.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7.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4550.00 万元,田间工程建设投资1620.00 万元,补灌设备购置投资1040.00 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72.00 万元,预备费218.00 。详见附表1。1.7.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投资计划从两个渠道筹措,一是申请中央投资5700.00万元,二是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1800.00万元。1.7.3投资进度项目在3年内(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完成总投资。1.8 效益分析1.8.1经济效益2000座庭院集雨棚年净产值360万元,25000亩集雨

7、补灌年增净产值2600万元,20000亩生态果草基地年增净产值1000万元,55000亩小杂粮基地年增净产值550万元,上述合计年总增净产值4510万元。1.8.2社会效益项目建设通过集中展示生态恢复和集雨补灌相结合技术模式,树立示范样板,可大力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同类地区克服干旱瓶颈制约,充分利用自然降雨,提高当地的经果、脱毒马铃薯、玉米、饲草等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生态人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家园。1.8.3节水效益通过项目示范,蓄洪、集雨场、庭院棚工程集雨达到160万平方米,年可收集雨水8.2万方,沟垄覆盖田间微集水面积15000亩,年可有效利用雨水20.7万方以上,水分生产率由目前的0.45k

8、g/mm亩提高到1.0kg/mm亩,即亩均增产200kg。1.8.4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可充分利用旱作区光热资源和已开发土地,较大范围扩大地表植被和经果林,推广集雨补灌节水技术,增加旱地适生经果品种和生长量,抑制农田扬沙,减少水土流失,显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10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背景盐池县南部麻黄山乡位于宁夏黄土丘陵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在180-300mm,蒸发量大,年蒸发量在1221.9-2086.5mm,是降雨量的3-10倍,干旱发生频率极高,已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发生危害最频繁、最严重地带,给农

9、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农户因旱返贫率高。该区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塬谷山丘川相间分布;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占土地面积85%的区域降水量小于300,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4-6月份降水仅占全年的15-23%,而同期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倍多。最近3年来,根据宁夏黄土丘陵雨养区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及县乡技术部门,在盐池县南部山区麻黄山乡等农村,针对以单户家庭为主体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作物类型和种植特点,通过对补灌系统的首部、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等各个组成部分的设备配套类型和数量及其相互间的优化组合形式,并进行有效地整体配套和高度集成,新研制出2种

10、不同作物应用模式的轻型成套滴灌系统机具,机具的整体技术性强,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实现常规灌溉功能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应急抗旱灌溉功能,可分别适用于小宽行矮杆类和大宽行高杆类作物的长期灌溉和补充灌溉,具有配套轻型化、规格小规模化、投资廉价化和应用灵活化特点,有效地缓解了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各家庭用户的农业种植类型多样、地块位置零星分散、面积狭小、基础灌溉设施配套不到位、农业灌溉技术水平落后、难以达到统一化和规模化管理等实际问题,丰富了宁夏南部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农业的理论内涵。麻黄山乡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具有陕甘宁革命老区旱作农业所有问题的特征,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旱作

11、农业区的缩影,建设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基地,对于示范带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创新应用集成模式,建立生态人居和谐家园具有重大意义。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干旱纯雨养区的极度贫困问题和严重的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既源于自然客观原因,又源于人类生存压力加重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不断退化,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恶化。最终,人口和资源环境关系严重失衡,以至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如何实现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也成为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

12、和难点。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表明,仅靠点上、片上的局部治理,单项的政策实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也难以为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必须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运用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展以生态恢复重建为优先,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南部干旱雨养区生态环境良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节水农业模式。2.2.2是促进旱作雨养补灌农业有效推广持续发展的需要位于四省交界的老区盐池县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典型干旱雨养地带,县域85%耕地无灌溉条件,长期以来,农牧交错,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频繁,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旱灾频发,造成了一系列生

13、存、生态环境问题。常规和传统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旱作方式越来越受制于干旱,特别是春夏连旱加之降水时空不均,大片旱地连年出现“满眼无苗,状如冬天”的严重状况,以集雨补灌为主要形式,加强发展旱作雨养补灌农业,是有效增强耕地蓄水抗旱能力,实现自然降水时空调配综合利用,减少对地下、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依赖,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2.3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旱作区是贫困高发区,聚集了全县80%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业。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

14、效率和效益,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旱作区农业独特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旱作区农业再上新台阶,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消除贫困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旱作节水农业基础设施较强麻黄山乡“鸡鸣听三省”处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交界。平均海拔1370m。年均日照2872.5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141.6千卡/cm2,10积温2944.9,昼夜温差1012,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不足300mm,但土层深厚,非耕地与耕地之比远高于其他地区,非生产性的

15、水分损失较大,具有聚集降雨、节水补灌、培育土壤水库,进行农田水量调控的有利条件。2.3.2具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潜力该区域是传统的旱作农业种植区,具有显著的农牧结合生产地域特色,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小杂粮、玉米等栽培历史悠久,群众掌握传统种植栽培技术。通过推广新品种,采取集成技术, 充分挖掘发挥地下水、人工沟坝蓄集水资源,有巨大潜力。同时土壤、水质及大气环境检测化验,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产品产地环境条件,为拟建项目实施, 带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农民全面增收,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2.3.3具有成熟的节水补灌模式和节水管理实践经验形成的不同时空降水富集和叠加,在关键生育期补灌的以微地形沟垄覆盖集水和微动力节水补灌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集成技术模式体系;围绕水资源承载力,与农户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对注重农户对项目的积极参与模式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实践,联户应用,合作社集中补灌管理运行的有效模式。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