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798716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 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掩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谢伯乐了解并且爱护它啊。 今日我们来学习马说,肯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

2、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任凭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争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索争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方人才。韩愈固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 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方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索争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当是这样的状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一般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1.思索争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 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

4、没吃饱的.固然比不上吃饱的,本事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事。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索争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 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根据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 ”(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犹如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

5、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敏捷富于变化。 (4)表现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执策临之 (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谓之间) 3.其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 谈谈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围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

6、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受,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日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沟通) 资料链接 一、及写作背景 马说

7、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旧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奇,说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根底上加以创新和进展,气概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