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79216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 【作 者】毛萍 【作者简介】毛萍广东佛山大学(一)技术时代是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常用到的一个术语,意指肇端于17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以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技术时代是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时期,又是人类遭遇许多未曾料到的技术负面影响的时期,如果说人类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是这种负面影响的客体表现的话,那么人的生命物化则是这种负面影响的主体表现,而且尤以后者给人最直接、最深切的痛苦。人的生命物化即指人生命所包含的自然(物欲)与精神之间原有平衡的被破坏,人的精神受制于人的物欲以及人的精神的被拒斥,被压抑直至丧失,物欲与精神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

2、物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物成为人生命活动的唯一目的。康德曾指出: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一切行动中,不管这种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1。然而技术时代物质财富成为人们行动的唯一目的, 人只不过是物质财富的手段或工具。为了物,人们终日忙碌,栖栖惶惶,牺牲其它种种需要,陷入西叙福斯式的对物漫无止境的苦苦追逐中。于是,人和物的关系完全被颠倒,不是物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而是人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物而存在,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2虽然对物的追求早在文明时代以来就成

3、为人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但只有在大功率机器产生带来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利润成为生产唯一目的的技术时代,人们对物的追求才变得如此突出、如此狂热,以致作为目的本身的人则逐出人的活动之外。一旦物质的东西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价值位置时,他本人也就变成了其占有物的一部分3。 技术时代的人不过是物的表征,而不再是他自身。(2)物成为人至高无上的主宰。技术时代,人视自己为自然的主宰和中心,自然是人征服与支配的对象,然而就是这个征服与支配自然的主人,实质却又受制于自身物欲即自然方面。他的属人的东西隶属于他的动物的东西,精神让位于物欲,物成了精神的主宰。这种主宰甚至渗入到精神内部,导致精神本身

4、的物化、功利化。万物有灵论使客观精神化,而工业主义则使人的精神客观化4。人的精神凡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部分, 如所谓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因其有用而受到关注,获得充分发展。反之,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部分,如形而上的沉思,信仰以及艺术情感等则被视作无用而遭拒斥宰制,终至枯萎退化。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在人精神中居主宰地位,几乎成了人精神的等价物。人因其能动自觉的精神创造出物,但当精神要超出仅作为物种生存的手段的局限而进行自我发展时,物却反过来奴役、宰制着精神,限制精神的自我发展。人生命物化导致一系列恶果,其中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二是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

5、是多维的、丰富多彩的。不仅有科学的关系,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关系;不仅有功利的关系,还有非功利的关系。作为前者,我们把自然界作为我们的对象,进行变革和改造;作为后者,我们把自然界当作我们的朋友和母亲,分享我们的爱与崇敬。人与自然诸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人与自然在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由于人是主动的,自由自主的,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起决定作用的一面。当人自身包含的自然与精神之间处于平衡和谐状态时,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亦处于平衡和谐状态,然一旦人自身所包含的自然与精神之间平衡被破坏,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就会恶化。人的生命物化使人成为自然的人,充满物欲的人,他与自然的关系也就

6、只剩下赤裸裸的物欲的关系。为了满足这种无止境、日益扩大的物欲,人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人的精神世界的萎缩退化又使得人对自然不再依恋,自然不再是人类的朋友和母亲,因而失去了人的精神的看护和保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认为谁压迫自然,使之降为可利用耗尽的东西,谁就达不到爱,达不到与世界的美好的统一5。 人对自然精神依恋的丧失,加剧了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与破坏,疯狂的掠夺与破坏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隔膜。这一恶性循环终造成我们今天惊人的生态恶化。罗马俱乐部曾明确指出:生态危机也是人内部危机的表现之一。人的这种内部危机在我们看来就是人生命的物化,正是人内在自然与精神之间的失衡导致了人与外在自然的失衡。人生

7、命物化还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个体生命出现一系列危机,其次这种危机波及到整个社会。人本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体,生命物化使人的自然方面急剧膨胀,精神方面日渐匮乏,统一体失去平衡。况且,人对物越来越过度的追求使得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日益紧张,于是生出种种心理疾病。人生命本身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和重建这种失去的平衡,激起种种反抗与调节,这种反抗与调节又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破坏性行为。现代人精神空虚、孤独感、绝望感、无家可归感以及对生活的冷漠、焦虑不安、甚至自杀等等皆是这种心理病态的表现。而吸毒、酗酒、凶杀犯罪、行使暴力等心理渲泄则对社会形成了直接的破坏。西方一些思想家研究表明:这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现

8、代文明人的物欲膨胀、精神匮乏有关。斯里兰卡在50年代受到西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时候,也是杀人犯罪急剧上升的最快时期。并且在日本,在中国和非洲,犯罪率也随同现代化发展而上升6。1995 年北京纪念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们在座谈会上指出: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精神疾病患者呈上升趋势7。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越是物质条件优越的社会,精神上的不稳定和不满程度反而越大8。 所有的资料数字都证实了,自杀不是由物质贫困造成的。最贫穷的国家,自杀的现象往往最少9。故西方有识之士预言, 人的心理疾病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最大威胁。(二)技术时代人生命物化首先有它深刻的社会根源。海德格尔在谈到技术时代的特征时曾指出:技术

9、不单是人的活动和人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所带给人类社会的也并非仅仅用机器去取代了手工作业,用一种生产手段取代了另一种生产手段10。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是改变了天地万物的面貌和地位,把天地万物都纳入了技术生产系统,成为技术生产得以运行的动力因素,随时供技术生产驱使、支配、利用和消耗掉11。天地万物在这种技术生产意义上呈现出的面貌和地位,海德格尔称之为技术展现,而在技术展现中首先被纳入、被定位就是人。人在技术展现中只不过是技术生产的一种人力物质或一种劳动力,是生产产品的消费者。同时,技术时代的人其认知方式也摆脱不了技术的限制,他只从技术关系去看待事物,把事物在技术关系中所呈现的面貌看作他所追求的真理,只

10、用这一标准去看待事物,否认事物还具有别的面貌和价值12。海德格尔称这种受制于技术的认知方式为技术视野。人不仅在技术展现中呈人力物质和消费者面貌,而且在技术视野里,即在技术时代的人的自我意识中,人亦是人力物质和消费者。无论是人力物质还是消费者,人都主要被看作是一种肉体和力量的物质性存在。因为工业技术发明降低了人的手工艺术的重要性,人越来越只当作劳动力来使用,从而逐渐形成将人作为社会精神存在物和作为生产者分割开来的观点,即认为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只应该存在于工作场所之外。这种概念在西方思想中一直持续到现在13。也就是说人的生理方面、物质性方面,再加上其本身就是服务于技术生产的诸如工具理性之类的智力因

11、素,成为技术展现和技术视野中的未隐蔽状态,而人非服务于技术生产却是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至关重要的其他精神方面则被技术的效益和功利完全掩盖,成为隐蔽状态。当今管理科学中的行为科学、企业文化学,对人精神因素的强调,其目的仍不在人精神本身,而在技术效益和技术功利,因此说到底它只是一种工具主义的精神利用或精神的一种物化。至于人精神中的非工具性因素的存在与发展就绝不是生产管理者所关心的,当然也不是这个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关心的。#p#分页标题#e#技术时代人生命物化还与文艺复兴以来关于人的哲学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张扬人的世俗生活有关。中世纪以前,人主要被看作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在古希腊,人们甚至

12、更看重人的灵魂,因为正是人的灵魂使之不同于一般动物。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希腊人在纯粹知识领域,在关于哲学、艺术等形而上的理论思维方面对人类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世纪宗教神学蔑视人的肉体,夸大人的灵魂,鼓吹禁欲主义在人的观念上走向了极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摒弃人的肉体,鼓吹禁欲主义的同时,大肆张扬人的世俗生活,强调人的物质欲望。迨至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则在人的观念上走向了另一极端,他们强调人的物质性存在,把人的灵魂等同于人的肉体,鼓吹人就是机器,完全忽略了人精神的独特性,以自然的东西吞没了精神的东西。虽然在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那里,人的理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认为正是理性决定着人

13、的本质,但他们所强调的理性却是建立在近代数学、几何学、力学基础上,拒斥人们关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意义领域的探索,因而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工具理性。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十八世纪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并将其发展为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看来十七十八世纪机械的宇宙观把人的精神完全置于自然界因果必然性的支配之下,个人的自由意志仍然被抹杀,于是他们置身学院,在抽象的哲学范围内,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起而再一次为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自主性,为阐发人的自由本质而斗争14。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却把人的理性绝对化,客观化,因而脱离了具体的人,甚至具体的现实生活,成为一个无所依着的精神幽灵。马

14、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人的理性绝对化、客观化的同时,强调人的现实性和物质生活,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5。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论述竟被许多人理解为是强调人的物质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就是人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吃得好,穿得好,是绝对的经济主义。弗罗姆曾在他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里谈到这种现象在形形色色的说教中间,也许没有什么观念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念传播得更为广泛了。在有

15、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重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和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作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和人类生活中的主要动力。作为对这种观念的补充的是下述这个同样流传的看法:马克思没有看到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对人的精神需要既不重视,也不了解;马克思的理想人物是那种吃得好、穿得好而没有灵魂的人16。更有甚者,把马克思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套用到关于人的认识上,认为人的物质生活第一性,精神生活第二性,后者只有在前者解决之后才予以考虑。由此可见,生活在技术时代的人无论在技术展现,还是在技术视野中,都只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或许正是由于技术视野的缘故,文艺复兴以来关于人的哲学在总体上强调

16、人的物质性存在,即使也曾有过高扬人的理性的思潮,但由于其理性或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上的工具理性,或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的人的抽象理性,因而是一种非人的理性。(三)今天,人的生命物化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在发达国家,尤其后资本主义时期,物化现象更为严重,它渗透到人文精神本身,人而不人的境况更加恶劣。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其向现代化的迈进,尤其目睹自己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之大,因而滋生那种渴望工业技术,渴望经济增长而不顾其它后果的焦躁心理,使得发展中国家人生命物化现象亦令人担忧。我国已有许多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失落,我们已经被抛入一个物化的时代,我们已进入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要求重建人文精神,重建文化理性。由生命物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金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