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79216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知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能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教师能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映,这些都需要拥有很好的( B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稳定性2.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 )。A.任务的要求 B.对象的变化 C.时间的短暂 D.意志的努力3.雪地中难辨白兔属于( C )引起的。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新奇 C.刺激对比 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感觉( C )。A.相互作用 B.对比 C.后像 D.适应5.上课时讲到重点的地方,老师会声音放大放慢,并重复,这符合( A )。A.知觉的选

2、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整体性。6.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 D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BACCA 6-10DCDBC 11-15ADBDA 16-20BABCA 21-25BBDAC26-30ADCDA 31-35DBDBC 36-40CABCA 41-45DDCDD 46-53BBBCC ABC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8.在听故事的同时能进行加法运算,这是注意的( D

3、)。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9.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自创一套武功“左右手互搏”,这种武功需要的注意品质是( B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稳定性10.“我的眼里只有你,其他的一切都是背景”,这句话体现了知觉的( 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11.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12.下列( D )种心理现象不属于心理状态?A.注意 B.灵感 C.定势 D.感觉13.“月明星稀”,这个现象是感觉的( B )。A.联觉 B.同时对比 C.继时

4、对比 D.感觉适应14.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D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吕本中采桑子)15.“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是以下( A )种感觉现象? A.错觉 B.感觉后效 C.联觉 D.感觉同时对比16.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广度约为( B )组块。A.52B.72C.62D.9217.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所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 )。A

5、.倒摄抑制B.记忆衰退C.前摄抑制D.超限抑制18.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它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成分构成,其中( B )是核心。A.记忆能力B.思维能力C.观察能力D.想象能力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C )。A.记忆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20.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D )。A.感知B.记忆 C.想象D.表象 16-20BABCA 21-25BBDAC26-30ADCDA 31-35DBDBC 36-40CABCA 41-45DDCDD 46-53BBBCC ABC21.看小说时脑海中不自

6、觉浮现出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景象,这种心理活动主要是( B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幻想D.表象22.人脑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是( B )。A.概括性B.间接性C.抽象性D.分析与综合23.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D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24.学生考试时做选择题属于( A )。A.再认 B.编码 C.识记 D.回忆25.一位作家构思其新小说的行为属于( C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26.童话故事中“美人鱼”的形象是通过( A )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A.粘合 B.夸张 C.典型化

7、D.想象联想27.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称为( D )。 A.感觉登记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28.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C ),效果最为经济合理。A.100% B.120% C.150% D.170%29.中国“龙”的形象是通过( D )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A.粘合 B.夸张 C.典型化 D.想象联想30.早晨醒来,如果遍地是水,就能得出夜间下雨了的推论,反应了思维的( A )。A.概括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不确定性31.( C )是指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从而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A.聚合式思维 B.发散式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问题

8、解决32.儿童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所运用的思维主要是( B )。A.抽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想象思维 D.聚合式思维33.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 )。A.动机遗忘说 B.痕迹衰退说 C.提取失败说 D.干扰说34.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想( B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辐合思维35.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称为( )。 A.感觉登记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36.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37.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记忆具有干扰作用叫( )。A.前摄干扰

9、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38.小学生先学习汉语拼音,再学习英语字母时,经常把英语字母的发音错读成汉语拼音的发音,这种现象是:()A.记忆衰退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线索错误39.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超过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 )。A.100% B.80% C.150% D.200%40.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想(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辐合思维41.“话到嘴边”、“提笔忘字”的现象是( )。A.记忆衰退 B.干扰抑制 C.永久性遗忘 D.线索依存性遗忘42.进行知识竞赛时,选手们同样具备相关的知识,但有的人能够快速抢答,

10、这主要体现了该选手的记忆品质是( )。A.记忆的敏捷性 B.记忆的持久性 C.记忆的准确性 D.记忆的准备性43.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44.短时记忆中组块的意义在于( D)。A.能被意识到 B.有利于编码 C.增加保持时间D.扩大记忆容量 45.打字员对打字技巧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逻辑记忆 C.短时记忆 D.运动记忆46.在各种记忆活动中,以词语为中介、以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逻辑记忆 D.情绪记忆 4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在研究遗忘

11、规律时选用的学习材料是( )。A.有意义音节 B.无意义音节 C.数字 D.短文48.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是( )。A.想象 B.表象 C.感觉 D.观察49.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C )想象的形象。A.幻想 B.原型 C.再造 D.创造50.看问题“一针见血”体现了思维的( C )。A.逻辑性 B.灵活性 C.广阔性和深刻性 D.独立性和批判性 51.幼儿“点数”属于 (A )。A.直观动作思维 B.直观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52.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诗句,脑中反映出相应的场景,这种想象是 (B )。A

12、.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53.一个勤奋、乐观、自信、坚定、勇于探索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一个怠惰、怕难、无信心、遇事动摇不定的人,往往使解决问题的工作半途而废。这说明解决问题时受( C )因素影响.A.心理表征 B.知识经验 C.个性特点 D.尝试性动作二、填空题:1.“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注意的分配 。2.看见红颜色觉得温暖,看见蓝色觉得清凉,这在感知觉中是一种 感觉的继时对比 现象。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 集中性 。4.根据产生或保持注意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

13、有意后注意 。5.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称为 感觉阀限 ,是用来测量感觉能力大小的,与感觉能力成反比。6.负重时伴有轻音乐,会有重物变轻的感觉;攥紧拳头会减轻疼痛。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感觉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又称为 联觉现象 。7.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属于感觉的继时对比。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有点发绿;灰色的的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有点发红。这是 感觉的相互作用 。8.两可图是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相互转化,这被称为知觉的 选择性 。9.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 感觉后效 。10.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不觉得光线刺眼了。这种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感觉的适应 。11.记忆的三个环节是:识记、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