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7877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美》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美》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美》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美》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美》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教学案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美教学案例教学观点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一直以为,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涵泳文学作品,体验语言艺术之美,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而且涵泳这个含英咀华的过程,理应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上。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过多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却把朗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或者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的点缀,点到为止,不落到实处。这种脱离了朗读的教学,失去了语文教学的要义。朗读教学理应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设计能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感受力,激发学生对中华美文的无比热爱。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生成,需要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热

2、爱朗读的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激昂处给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同时,引导学生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和速度等诸多方面把握作品,引起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我认为如果朗读能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我总是为朗读的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当读书声和音乐水乳交融时,学生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激发出强烈的朗读欲望。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应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字的发音到词与词的连读,从句子中间的停顿到朗读语调的轻重缓急,都要给予指导。除此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

3、时应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化为情感体验。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还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心灵的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在这种创造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入探究就会水到渠成了。当学生的琅琅书声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时,我觉得那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篇章。教学实录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作为一名初来安庆的外地人,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历史悠久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古城的美:古朴典雅的小街很美,宽阔热闹的马路很美,枝繁叶茂的树木也很美。不过,我对安庆之美的了解仅限于此。同学们,你们能再给我介绍一二吗?(学生兴致

4、很高,立即就有许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生:安庆的炒货远近闻名,您一定要尝尝,味道好极了。生: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名气虽不如黄山,但我觉得它山势雄奇、景色秀美,一点也不逊色于黄山。生:老师您来安庆时过长江了吗?师:老师从北方来,没有过长江。生:那您一定得到长江边去看一看。宽阔浩渺的中国第一大河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而且我建议您在日落时去看,那种震人心魄的美真是我就不说了,您自己去看吧。师:说得真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之美的孩子。我一定会去看看夕阳中的长江,去领略那一种“震人心魄”的美的。其实,听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看着你们灿烂而自信的笑容,感受着你们蓬勃的活力,我倒觉得,安庆不仅山

5、美、水美,人也美,安庆的中学生更美。或许有同学会嘀咕:老师您别瞎奉承人了,我长相那么普通,穿的也很一般,又美在哪儿呢?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美,看看能否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课件展示及板书课题与作者:论美,弗兰西斯培根。)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的这两项任务,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12遍。(课件展示自读任务:1.读准字音、了解大意;2.从文中找答案: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什么美最重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生读课文,老师巡视;板书字词:吝啬、腓、优雅、滑稽、尽管、颜色。)师:大家都读完了。首先来看看黑板

6、上的字词,请一位同学读出来。(生读出字词。)师:读得很准确,可见这位同学的课前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两遍。师:不知有没有同学会感到奇怪:老师怎么把“颜色”这么简单的词也找出来了呢?这里,我想请大家来推断一下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要想判断一个词的含义,我们需要怎么做?生(七嘴八舌地):查词典。师:对,查词典。可很多词在词典中不止有一种义项,哪个是正确的呢?生:联系上下文。师: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判断“颜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生纷纷低头翻看课文,并查词典。)师:弄清楚了吗?是什么意思?生:“颜色”在词典中有5种含义,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面貌、容貌”。师:十

7、分准确。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探究词义的过程与方法。生(齐答):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能试着运用咱们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这种探究词义的方法。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落实得如何。生:文中说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里面“优雅行为之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老师同时板书。)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请同学们再一次深入研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仔细品析玩味,从中探寻美的真谛。这一次希望同学们默读。(课件展示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

8、句话,谈谈体会。)(学生默读课文,老师巡视,查看学生的默读情况。)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找出来,然后和大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发现了怎样的美的真谛。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让我懂得了,真正的美并不是固定的哪一种形式或规范,而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师: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我喜欢这一句:“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我认为,真正的美是无声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师:多美的语言。“真正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这

9、样美的语句,不仅用心能听到,我的耳朵也有幸听到了。生:我喜欢的一句是:“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美的难得,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有内在美,这样的美才能持久,这样的人也才是个完美的人。外在的美只是暂时的,难以保持。生:我喜欢的一句是:“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生活中,做到有美德不算太难,可要做到用朴素的背景去衬托自己的美德就不容易了。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去夸赞、宣扬甚至炒作自己的美德,把它装饰得光芒四射,这就必然使得他的美德大打折扣。师:说得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和刚才

10、那位同学找的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而把外在美的不易保持和美德的越朴素就越华丽这种特点表现得明白生动呢?生:比喻。师:对,这就是比喻句的妙用。那你能否试着也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外在美和美德。生:外在美像天上的流云,一阵风就把它吹散了。美德仿佛青松,风雪越大就越苍翠。四、听读课文,提出疑问师: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句子,也谈了不少感受。可是,我想知道,你们对课文有没有不明白、有疑问或者干脆是有异议的地方。(立即有学生回答“有”,并举手。)师:看来我这个问题是正中某些同学的“下怀”啊。生:我觉得第二段前后语意自相矛盾。前面说“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可后面却又说“但这话也

11、不全对”,还举了一大堆例子证明,这是很明显的语病。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这样写,老师肯定会在旁边批上“前后矛盾”的。(其他同学笑。)师:很有道理。我觉得我改到这样的作文一定也会这么批。可这是培根写的,我不能,可能也不敢这么批。还有其他疑问吗?生:我对结尾一句不赞同。结尾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么说,那些不具备外在美的人岂不是永远也做不到真正的美了吗?师:嗯,你的眼睛真犀利,思考也很深入。看来同学们还真对作者有不少异议。这样,我想再为大家把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读,一边进一步揣摩这些让你感到不解的语句,看是否能消除一些疑问。(老师配乐范读,读完后让

12、学生互相讨论、解疑。)师:你们刚才的疑问解决了吗?(学生摇头)还在怀疑啊。那我想提醒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正在怀疑的培根是什么人吗?生(齐读课文注释):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师:再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些更详细的情况。(课件展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师:了解了培根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始祖”,大家还敢怀疑他吗?生:敢师:谁再来说说看?生: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培根是个伟人,就不敢怀疑他,而去全盘接受他的所有学说,甚至

13、连他的病句都说成是佳句、格言,那样就显得我们太无知、太幼稚,也太虚伪了。生: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培根再伟大,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不敢怀疑他的呢?而且我觉得,倘若培根知道我们怀疑他,一定会高兴的,因为我相信他也正是由于敢于怀疑权威才取得了如此成就。(全场鼓掌。)师:说得好!真是“后生可畏”!今天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为难能可贵的怀疑的精神,也看到了科学的未来和希望。老师要向你们学习。其实,老师也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迷惑不解,但我先前不如你们敢于向权威质疑,只好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也算替伟人开脱。你们也来看一下,能否权且接受。先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论美以杂感的形式论述

14、人生哲理。形式自由,语言隽永形象,论说跳跃性强。)师:这另一个解释便是:这是一篇翻译作品,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同学们,这两个解释,你们能接受吗?(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五、齐读课文,铭记睿文哲语师: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谛,铭记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学生齐读课文。老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出几个较简单的句子,并鼓励。)六、联系生活,识别、发现、创造“美”师:对课文的学习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下面,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识别、发现、创造美。先来看大屏幕,判断一下,这几组人当

15、中,谁美,谁不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课件展示联系生活,识别、发现、创造美:1.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样子奇丑无比,内心却十分善良,为了搭救女主人公艾斯梅拉达,敢于冒生命危险;2.今年6月四川“慈善公益演出”开演前,部分深受歌迷喜爱和追捧的大牌明星,以组委会未能及时全额支付演出报酬为由拖延演出长达50分钟;3.某校一高一学生,为追求时尚,多次向收入并不高的家长要求买价格好几百元的名牌服装、运动鞋;4.世界名模辛迪克劳馥,因其美貌被誉为“上帝恩赐的女人”;她还有独特的个性和思维,并参加了最大的慈善活动,为白血病人创建了一个慈善基金会。)生:我认为1、4两组中的人物美,而另外两个则不美。师:很好。再来看下面这两幅图片。搔首弄姿、时尚俏皮的时髦青年,和满身炮灰、痛苦地呼喊着罹难战友名字的战士,哪一个更美?美在哪里?(图片略。)生:我认为战士美,而那几个穿日本军服照相的青年不美。师:战士美在哪儿?生:战友之间的情谊很美。师:还有吗?生: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很美。师:那这几个时髦青年呢,仅仅是不美吗?生:不仅不美,而且极其丑陋。日军曾侵略我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这应当是我们的国耻,他们不仅忘了国耻,竟然还穿着日本军服去照相,真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师:对,我们要永远铭记国耻,振兴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