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78561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八文史常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文史常识古代文史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等等。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出现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纪年法】 (1)帝王年号纪年法;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

2、;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2)干支纪年法;重点注意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是指十天干(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60年,又称一甲子),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

3、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除了留心以上介绍之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庚子赔款(1900年)”、“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

4、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

5、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五行相生指金生水(金属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结水)水生木(浇水使树木生长)木生火(木是五行中唯一的可燃物)、火生土(火烧完就变成尘土了)、土生金(金是土中矿物质的沉淀) 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断树木) 、木克土(木可以从土中汲取营养 )、土克水(水来土掩)、水克火(水可以灭火)火克金(火可以融化金属) 【十二生肖】“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每年一肖,十二种动物便与于支中的十二个地支一一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

6、、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帝号】1、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2、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

7、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

8、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3、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大

9、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4、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 ,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

10、很少。【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风俗礼仪】 1、节日风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 “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迎龙舞

11、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汉代为祭祠、祈福之日,道教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同时受佛教影响,东汉明帝在此日放灯,也叫灯节。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唐代元宵张灯成为最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

12、,也可炒吃、蒸吃。相关风俗:灯市、汤圆。 【清明】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作为节气,清明之后气温升高,正是耕种好时节,帮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宋朝以后,民间在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试新茶、食饧粥,荡秋千、拔河、斗鸡、抛球,放风筝、 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唯一既是24节气又属于传统节假日是中国四个法定放假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13、、五月节、艾节、夏节等。农历五月以称“午月”,“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个五日。其起源甚古,大致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晋以后,楚地纪念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相关风俗:悬蒲于门户、竞渡(赛龙舟)、吃粽子,饮酒、佩香囊,备牲醴,斗百草、挂天师符、沐浴、驱五虫(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戴长命缕(以彩色丝线系于臂)。明清两代端午节又称为“女儿节”。其时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则回娘家省亲。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

14、,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又称团圆节、仲秋节、 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故称中秋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

15、句。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2、礼仪风俗:【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国学】 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