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7793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2017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发热待查的定义建议规范用语,统一将feverofunknown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4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4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时期

2、、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表1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指标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热待查HIV感染者发热待查定义38.3C。,3周,至少1周门诊或住院病情评估38.3C。,3d,住院时无发热38.3C。,3d,培养48h纪果阴性HIV感染患者38.3C。,3周(门诊患者),3d(住院患者)主要病因感染、非感染院内感染、术后感染、药物热主要见于感染,但仅有40%-60%可明确病原菌HIV(原发感染)、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耶氏肺花子菌肺炎、巨纽胞病毒感染、淋巴瘤、弓形虫病、隐球菌病、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病史采集重点旅

3、游史、接触史、动物和昆虫暴露史、免疫接触史、家族史、心脏瓣膜病史手术和有创操作史、医疗器械植入、药物治疗情况、自身解剖构造化学治疗阶段、药物使用、原发基础免疫缺陷疾病药物、暴露情况、危险因素、旅游史、接触史、HIV感染阶段格查占体检击眼底、口咽部、颈动脉、心脏、腹部、淋巴结、脾、关节、皮肤、始田土宿伤口、引流管、医疗器械植入寿酒皮褶处、静脉穿刺点、肺、月国口腔、鼻窦、皮肤、淋巴结、日旦BT国经典型发热待查如何查?遇到发热待查,不要头疼,做到一掌握四步骤,见招拆招,才不会束手无策1.掌握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200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

4、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成人still病、SLE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颍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3)月中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4)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月中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月中、周期热、伪装热等。2.诊断流程四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发热病程:持续超过3周; 体温:口腔测体温至少3次38.3C或至少3次体温1d内波动1.2C; 既往病史: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 检查:经过至少1

5、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认。其中系统全面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片和腹部B超。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断需结合病程、体温、既往疾病史,应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应为完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患者。(2)病因初筛(第一阶段)病史采集:按疾病发展顺序询问病史,再追踪重点线索,需重视患者是否为持续发热、记录热程、判断热型、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了解相关的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至少4次/天,考虑中枢性发热时多部位测量)、细致有重点的入院体检和每日常规观察。部分体检线索对应可能疾病见下表:表2发热患者

6、的伴随症状和个人史提示的诊断线索临床线索提示诊断伴随症状头痛或意识障碍颅内疾病(感染、肿瘤、血管病变)、频动脉炎等结膜充血感染旋毛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赖特综合征等眼痛/视力异常眼部感染球后脓肿、侵袭综合征)、血管累及(心内膜炎、Takayasu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颅内疾病脑脓肿、隐球菌脑膜炎)、结节病等听力丧失结节性多动脉炎、复发性多软骨炎、中耳炎、隐球菌脑膜炎等鼻塞鼻咽癌、淋巴瘤(鼻型)、结节病等口腔溃疡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咽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川病等颈项痛/下颌痛亚急性甲状腺炎、颤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脊柱骨髓炎、乳头炎等腹痛腹腔内疾病嬷染、肿瘤)、螺旋体病、沙门菌感染、旋毛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成人still病、克罗恩病、家族性地中海热、吓咻病背痛心内膜炎、布鲁菌病、椎体感染关节疼痛血流感染、布鲁菌病、兔热病、Whipp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成人still病、克罗恩病、家族性地中海热、口卜啾病骨痛多发性骨髓瘤、任意肿瘤骨转移等肌痛徽、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旋毛虫病、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家族性地中海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完善辅助检查:首先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若为感染性疾病则明确定位,若为非感染性疾病则进一步区分(月中瘤性疾病、结缔组织

8、病、其他)。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3套(需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DIC全套、血沉、C反应蛋白、铁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自身抗体谱、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腹部B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发热伴皮疹、淋巴结脾月中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关节肌肉病变等特殊临床表现,可为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

9、索。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按照发热待查诊断思路,寻找诊断线索是非常重要的,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比如伴皮疹、伴淋巴结脾肺大、伴肝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伴关节肌肉病变等等都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3)针对性检查阶段(第二阶段)若经过第一阶段初筛仍未明确诊断,则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第二阶段检查应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从无创到有创。PDC引导下的特异性有创检查: 发热待查伴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活检较淋巴结穿刺更易获得特异性结果。相较于较颈前、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颈后、锁骨上或滑车上淋巴结活检更具诊断意义。 当疑诊感染性疾病但血培养阴性时,骨髓培

10、养可提高阳性率;如疑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累及,骨髓涂片、活检及流式细胞检查均有诊断价值。 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以获取临床线索,但需与患者做好沟通。正电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发热待查应用PET-CT检查的诊断效率、路径、经济学价值以及结果评估仍有待大样本量分析验证。阳性PET结果具有较大的病灶指向性意义,经前期检查无诊断依据且PET-CT阴性的患者经长期随访多数也预后良好。目前建议将PET-CT用于发热待查诊断的第二阶段仍未获得诊断线索者,不推荐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查手段,也不能仅凭PET-CT的结果做出诊断。表3发热待查不同病因的针对性检查项目(

11、4)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体温控制: 体温39c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无需处理发热,退热治疗会干扰热型、掩盖体温与脉搏之间的关系等,不但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更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体温39C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C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增加产热、代谢率和氧耗,仅推荐在退热药物下调体温调定点时联合使用。 体温40c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超高热患者,可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以达到快

12、速控制核心体温、保护脏器的目的。诊断性治疗:临床怀疑一些特定的疾病但缺乏证据时,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可进行诊断性治疗从而根据所得疗效做出临床诊断。但这一步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且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治疗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不得随意更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情况下,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予以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需严格把握使用指征。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但激素的滥用不但改变了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更加困哪,长期应用还会使潜在的感染性疾病播散或二重感染,延误必要治疗。因此,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长期随访:经系统全面评估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可长期随访观察病情,若出现新的线索需重新入院按发热待查流程评估。部分患者需要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症状,部分观察患者长期病情无进展,预后良好。图1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的建议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