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76666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诸如抽象继承、选择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等),凸现了同一个课题:文化整合。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高价值。 一 在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

2、文化面临着西方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和同一文化圈内部的挑战。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化如何作出回应?归结到一点,便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一百年来,中国人就如何或怎样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索,展开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就中西文化的体用而言: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与中西为用,中西即体即用与非体非用;就传统文化的创新来说:有现代解释,客观解释,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与综合地创造;还有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论,全盘西化论,以及复兴儒学论,儒家文化第三期发

3、展,返本开新论等等,莫衷一是,均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合理的内涵和学术价值。 然而,尽管提出了这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种种主张,为什么中国仍然未能走向现代化?其中有政治的、制度的、经济的种种复杂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手段问题,是一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谈资,而未能落到实处。 为什么会流于纸上谈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价值观的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理想问题。譬如:什么应当批判或抛弃?什么应当继承或选择?中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体、西学应当以及为什么为用?解释和理解应当以什么为标准?创造性转化应当如何转化

4、和转化出什么?综合创新以什么为新?新之所以为新?为什么彻底决裂?什么为全盘西化?如何全盘西化?复兴儒学应复兴什么?如何以及应怎样返本?返什么本?开什么新?等等。 价值是关系的概念,是指客体(自然、社会、他人和某种客体形式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变化)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冲突与融合)的关系。人把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外部世界作为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对象,外部世界亦是具有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这种客体世界与人的主体需要的关系,称为价值关系。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 价值评价标准取决于诸多因素,基本上有:一、人的需要和利益,它

5、以各种方式反映在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中,成为评价标准的一个内容;二、客体现实情境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这表现为不同时代对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中的内容;三、价值理想的合理与不合理形式,决定人的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此三者的统一,便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基础。然而,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利益与需要以及对客体可能形式、价值合理形式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判断什么是应予肯定的、继承的、有价值的精华,什么是应予否定的、批判的、无价值的糟粕,都会随历史朝代、民族国家、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种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评价。这说明好与坏、肯定与否定、正价值与负价值、精华与

6、糟粕的区分,一言以蔽之,即应否定什么,继承什么,均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方法与手段而言,与唐宋时期有某些相似处。唐宋时面临着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中国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出现了释盛儒衰的情境。宋代还面临唐末五代十国社会大动乱之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冲突的挑战。当时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在兼容并蓄中使传统经学儒学与当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相适应。然而,从唐到宋初的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对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作出积极回应,未能复兴儒学,以致韩愈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简单化作法,反衬出佛、道文化挑战的威胁下儒学的危机。

7、到宋初,虽然仍然实行兼容并蓄,但一些学者对佛道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孙复说: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孙氏重在从伦理道德上批判佛道所造成的破坏和失序,李觏则从富国强兵方面批判了佛道。但是,他们的批判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学说和观念,并未使兼容并蓄的方法得以落实。 直到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这一体贴使儒、释、道三教的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到了实处,即朱熹所说的有一个安顿处、挂搭处,并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宋代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化对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挑战作出了成功的回应,佛学和道学均被融摄在理学之中,凸显了中国

8、文化能经受各方的激烈冲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亦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各方面精华智慧,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以适应当时社会的新环境的需要。以现代的话说,即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今天,中国文化所面临挑战的内涵、性质、特征虽然与唐宋有异,但情境、形势与宋有相似之处。作为如何和怎样走向现代的方法、手段,诸如抽象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等等,与兼容并蓄之名虽异,但作为文化整合方法、手段,其实相同。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能仅停留在怎样或如何现代化的方法的争论上,方法还可以提出很多种,但并不能解决现代化如何实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和合学,就是试图思考中国文化在西方

9、文化、现代化的挑战下,如何作出一种回应,以适应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利益和需要。二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在和合的视野中,自然、社会、人我、心灵、文明都是和合,乃至存有的追根究底,亦是和合。存有就是和合论,即是对和合经验的反思、梳理和描述。和合如何可能?和合的本质是什么?和合如何或怎样是一个真? 和合之真,是和合关系之真,即融突关系之真。

10、和合而有事物的本质,事物本质只有在和合存有,无和合亦无所谓事物本质,通过和合才能有张力。它是如何的真?可谓是差异和生之真,存相式能是和合的本质形式义,冲突融合是和合的变化超越义,汰劣择优是和合的过程真切义,烦恼和乐是和合的艺术美感义。统此五义,即融突关系之真的和合整合。 (一)差异与和生。天地间万事万物是依和或合而有的和合者,外于和合而有的在,为非在;非在转换为在,必待和合,经和合而拥有在的质或式。故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共名的事物是和合,殊名的一事一物亦是和合。和合就是差分,只有差分和异质,才能回应如何与怎样和合是可能的。 和合是差分、异质元素及多元要素和合而生生。唯有和合,才能变易、转

11、换为新生命、新事物,故和合是新生命、新事物作为和合者之在或有的一种根据或根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西方的神创思维持一个被普遍认同和强化了的创世记说,天地万物最初从哪里来?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犹太教、基督教预设了一个唯一绝对的、全知全能的客体精神来创造世界万物。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神创世记说,哲学家们为了回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采取了解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的观的方法,并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认,由男女(夫妇)交合而生出新生儿,新生儿的本质即在和合中存在,由此而推及天地万物的化生: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这就

12、是天地、阴阳、夫妇各种差分、异质元素的和合而生生。 (二)存相与式能。天地间的存有都是相,无论物相、事相、心相,还是道相、法相、名相,都是存有之相。存相分殊,分殊而有别,别即有对待。千差万别的存相,便是差异分殊,差异分殊便有冲突,冲突就需要选择,相亦是选择,由选择才能转换为式能。 式能是指存相方式的种种潜能,亦指存相所涵蕴的潜能方式或潜能结构。如日月星辰、四时运行的自然存相的和谐而有秩序的潜能方式。人心身、家庭、社会、国家的存相的和睦而有序的潜能结构。潜能结构与方式在种种冲突中选择一种式能,转换或走向和谐有序。式能是即存有即活动,即方式即潜能。存相的殊途同归,便是式能展现为自然的、社会的、人际

13、的、心灵的和合。作为方式潜能的能,是无限的、活泼的、日新的,是天地万物存相的动力和生力。 (三)冲突与融合。冲突是指诸元素性质、特征、功能、力量、过程的差异和由差异而相互冲撞、伤害、?牾状态。冲突包含差异,是差异的激化。宇宙间没有无冲突的自然、社会、人生、心灵和文明。冲突既有原结构方式的突破、破坏;又有秩序结构的冲击、打散。由无构、无式而需要重建结构、秩序、方式或继存过程中,各自的生命潜能、力量、特质、价值均有赖于另一方的聚会、渗透、补充和支援。融合在冲突过程中实现,它标志着新结构方式或方式结构的化生。冲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冲突的理势。现代人类面临着种种冲突,怎样化解此种种冲突,是人类文化生

14、命之所在和时代人文精神之精髓。这便是更高层次,即和合。和合包容了冲突和融合,作为冲突融合的和合体,它是一种提升,使原来的冲突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冲突只有在新的和合体中,才能继续发展和获得价值。冲突需要融合来肯定和认可,融合的正面价值,亦需要冲突来肯定和定位。冲突就是生活,融合亦是生活,融突的和合体,便是生活体。 (四)汰劣与择优。和合是诸多差分元素之优质成分的和合,并形成新事物或新结构方式。何为优质、劣质?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笔者既不简单地划分彼此优劣,亦拒斥依某一时期政治权力意志的需要而定优劣。在这里仅提出判断优劣成分的价值原则,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实层面,即公平、正义、合理;二是超越

15、层面,即真、善、美。优质价值原则的规定,是以预设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有优质元素、要素存在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先定法。在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时空中,吸收一些元素、要素和合成新结构方式;新事物的过程若失败,重又分解成元素、要素,于是便吸收另一些元素、要素和合成另一种新结构方式,并在时空中较稳定地生存下来,这是后定法。 以和合为汰劣择优的真切义的过程,和合就是一个不断符合真切的过程。选择说到底是主体人的选择,择优是主体人在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汰劣是对于差分中有符合于和合需要的元素、要素的淘汰。汰劣是冲突原则,择优是融合原则,由择优构成了新和合体。 (五)烦恼与和乐。人活在世上就包含烦恼、不安、困惑、痛

16、苦、恐惧等等,这是人的精神生活受逼迫而成。人的烦恼、焦虑、困惑、痛苦的原因千差万别,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社会的、人际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等等。烦恼、痛苦等是人类普遍的主观感受,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观念、地位、阶层的氛围中,其主观感受亦差异。每个生命实体的心灵中都有生存意欲和生命的意识,以及追求快乐、幸福、自由、富贵、长寿等强烈愿望,便与人的必死的局限、痛苦、贫贱、短命构成相对关系。 生与死的冲突,贫与富、贵与贱的冲突,哀与乐、善与恶的冲突,对人生生命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与紧逼,因而产生恐惧感、孤独感、疏离感、使人的精神与心理失去平衡,而有烦恼痛苦。因而有人便要求在精神生活结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