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76499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用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学复习提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用学复习提纲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关系语言学是由语言系统研究(音系学、词法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言使用研究(语用学)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的使用。 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1、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得名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2、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和卡耐基(R.carnap)在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三分说:句法学(符号关系学)Syn

2、tactics 是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3、牛津哲学家奥斯汀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论言有所为的系列演讲正式提出第一个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4、美国哲学家塞尔(J. R. Searle)1969年发表了言语行为的理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继承发展修订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5、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Paul 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立的学科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

3、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这也是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同人对语境的分类)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索振羽的主张: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汉语语境的基本功能汉语的语音确认功能 汉语的语义确认功能 汉语的语法确认功能1语境的制约功能2语境的解释功能3语境的生成功能4语境的填补功能5语境的预测功能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1)修

4、辞学中,语境起着重要作用。 (2)语义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的学科,都重视研究语境。(3)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语境对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4)研究语境对语言教学,如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功能一意会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有重要作用。指示词语的定义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指示词语的分类(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指示词语)指示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或译“语篇指示语”)和社交

5、指示语五类什么是会话含义在交际中,很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的,也即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不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implicature).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1语境依赖性(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意,但该含意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因而是可以取消的。)2不可分离性(某一命题信息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以产生相同的含意,它不会因为话语形式或其中某一词语的不同而改变。)3可推导性(一个话语所隐含的信

6、息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其依据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相关的背景信息等语境信息。)4非规约性(会话含义不是话语的规约意义的部分。)5不确定性(具有单一意义的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合作原则的内容,对合作原则的不同态度。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Maxim).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1)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要的;(2)不要提供交际以外的额外信息或少提供信息,即提供的信息不多也不少。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它关注的是话语或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人们说真话,即要提供真实信息。他包括两条次准则:(1)不要

7、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提供虚假的信息;(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3关联准则(Relevant Maxim)它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相关。就是回答要切题。方式准则(Manner Maxim)4它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清楚、明白。包括四条次准则: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D:要井井有条Leech六条礼貌原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a.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 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 尽量少让自己受益。b. 尽量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a. 尽量少贬低别人。b.

8、尽量多赞誉别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量原则(说:信息量充足;听:相信最强信息),信息原则(说:最小极限信息;听:扩展信息),方式原则(说:不无故标记;听:标记即不同)什么叫预设?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前提”、“先设”。广义的预设,指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即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狭义的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态、情况。 例子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1、至少有一个杯子;2、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3、杯子中有普洱茶;4、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或进行劝告等)无法表达和推

9、导出来。预设从内容分有哪两种?预设按照推断的依据分有哪两种?试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一预设从内容分有存在性预设和事态性预设两种: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例子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二预设按照推断的依据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1、语义预设 是指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词语义推断出来的话语的先决条件(1)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2)语句的预设不能假,如果预设是假,语句就无意义。(3)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疑问都不会否定预设,换句话说,如果语句是假,或怀疑语句的真假,反而更

10、说明预设是真。(4)预设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语句焦点不同,预设就会发生变化。例如:他走进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重庆市有一个自然博物馆。2、语用预设 是指由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说话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说话的情态等言外语境推断出来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A、合适性 所谓预设的合适性,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例如: 母亲对女儿说:玛丽,打扫房间! B、共知性 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这是所谓预设的共知性或共同性的问题。共知预设:久旱无雨。如:甲:天下雨啦!乙:庄稼可有救啦!什么是蕴涵?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衍推”。是指两

11、个句子之间的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即如果第一个句子为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第一个句子的假必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即如果第二个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例如,任何陈述S1将蕴涵一个陈述S2,如果S1真,那么S2也必定真;如果S2假,那么S1也必定假。把这相同的关系用不同的公式来表达,就是S2真是S1真的一种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S1真是S2真的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那个人是个单身汉。(S1) 那个人是个男人。(S2)如何区别预设和蕴涵?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S1的推断是假的和S2的推断是假的。S1预设S2: S1真,S2

12、必真; S1假,S2必真。 S2真,S1可真可假;S2假,S1将没有真值。 S1蕴涵S2: S1真,S2必真; S1假,S2可真可假。 S2真, S1可真可假;S2假,S1必假。语用预设有哪两个特征? A、合适性 所谓预设的合适性,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例如: 母亲对女儿说:玛丽,打扫房间! B、共知性 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这是所谓预设的共知性或共同性的问题。共知预设:久旱无雨。如:甲:天下雨啦!乙:庄稼可有救啦!什么叫预设触发语?试举例说明。预设与语句中某些特定的词语相联系,会受其影响而“触发”。这些产生预设的词语称为“预设触发语”。如:约翰忘记了/

13、没忘记锁门。约翰本来应该或打算锁门预设在会话中有何用途?1 、利用预设理解言外之意2、利用预设进行有力的诘驳 3、利用预设进行技巧的交谈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哪五大类?塞尔又把施事行为分为哪五大类?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裁决型、行使职权型、承诺型、表态行为型、阐述型塞尔:(1)断言行为、(2)指令行为、(3)承诺行为、(4)表态行为、(5)宣告行为 奥斯汀和塞尔对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的抽象切分有何不同?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A.叙事行为 是指发出语音,说出带意义的语词、语句这种说话本身所构成的的行为。B.施事行为 在实施一个叙事行为说一件事情过程中完成的行为。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表明

14、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C.成事行为 成事行为就是施事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结果,即说出一句话的事后效应赛尔修正奥斯汀对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的抽象切分(1)发话行为( utterance act ) ,即说出单词、句子的行为;相当于奥斯汀的发声行为和发音行为(2)命题行为 ,即由指谓(referring,谈到的人或物)和表述(predicating,对谈到的人或物所作的表述)所实施的行为,相当于奥斯汀的表意行为(3)施事行为 (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行为,例如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等;(4)成事行为 ( perlocutionaly act

15、) ,即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行为 塞尔提出言语交际应遵守哪些构成规则?(1)命题内容规则 谈到说话人将要实施的行为。命题内容规则导源于命题内容条件。(2) 预备规则 说话人相信他要实施的行为是听话人所希望的行为。但这行为是说 话人在通常情况下不做的。预备规则导源于预备条件。 (3)真诚规则 说话人打算真心诚意地实施某行为。真诚规则导源于真诚条件。(4)必要规则 说话人承担起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必要规则导源于必要条件。 什么是直接言语行为,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举例说明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主要区别。直接言语行为 交际中有的话语包含有明显的、直接表示以言行事用意的动词,这种有直接表示说话人用意的施为动词的话语所传递的言语行为,被称为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交际中有的话语中无明显的、直接表示以言行事用意的动词,这种无直接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