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7568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正非如是说word.doc(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正非如是说第1章 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 任正非论企业战略 胜利的曙光是什么?胜利的曙光就是活下来,哪怕瘦一点,只要不要得肝硬化、不要得癌症,只要我们能活下来,我们就是胜利者。第1章 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 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 每隔一段时间,中国企业都会出现一两家标杆性的企业,代表着同一时期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标准,譬如联想,譬如海尔,譬如华为。企业犹如明星,其命运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华为似乎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在每一个浪尖谷底,它总是坦然以对,走着自己的路,并最终开辟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扩张之路。 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华为由一家民营企业成长为员工超过7万多人,年销售额突破

2、600亿元,海外销售高达60亿美元的国际化公司。有人说,华为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它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 但是,这些令人热血澎湃的赞誉之语却从没有让华为的缔造者任正非露出笑容,这个具有十几年军旅生涯,历经无数荣辱风浪的男人,始终坚持他那套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的论调,无论这论调与如今华为的规模和它所代表的企业形象是多么不协调。 对华为公司来讲,长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寻找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活下去的基础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结果是利润的获得,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个闭合循环。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利润还是为了其他目

3、的,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商学院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企业存在的意义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到目前为止,这个论断仍然被奉为圭臬。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预言家、哲学家查尔斯汉迪,并不认可这一观点。他说,我们必须吃饭才能活下去,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就大错特错了。查尔斯汉迪由此亮出他的关于企业的观点:创造利润是一个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务,但绝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利润只是公司的一个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开展工作或制造产品(提供服务),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发展得更平稳、活得更长久。 任正非无疑很赞同查尔斯汉迪的这一说法。而且,由于有着20多年的

4、企业经营阅历,任正非对企业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这一认知坚信不移,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只有生存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的这种偏执可以与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相媲美。后者提出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论风靡全球,成为时刻提醒企业经营要加强危机意识的企业格言。格罗夫曾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论点: 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我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

5、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的工作人员。 格罗夫不惜担着偏执之名,他整天忧虑的事情很多:担心产品会出岔,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时就推出产品;担心工厂运转不灵,也担心工厂数目太多;担心用人的正确与否,也担心员工的士气低落等。当然,格罗夫还担心竞争对手比英特尔做得更好,从而抢走英特尔的客户。 中国企业家任正非提出的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中国版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那么,自称为惶者企业的华为又是如何活下来的呢? 我们是世界上活得较好的公司之一,我们活得好是我们有本事吗?我认为不是,是我们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策略都刚好和世界的潮流合拍罢了。对未来,我们认为信息经济不可能

6、再回复到狂热的年代。因此,信息产业只能重新走到传统产业的道路上来了,它不会长期是一个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由于技术越来越简单,技术领先而产生市场优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真正能形成优势的反而是对客户关系的关注和对客户需求的最大化满足。市场部、研发部、公司的各部门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起为公司的生存而奋斗。 任正非认为,华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为它有一种以客户为主导、以市场为先导的危机意识。这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区别: 作为一个自然人,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自然生命终结的时间;作为一个法人,虽然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但同样受到社会逻辑的约束。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

7、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以达到600岁,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古人所讲的道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讲的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法(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必须不断地求是(规律)。 这些话与其说道出了任正非创办华为20多年来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如说是道出了中国企业用无数的经验教训印证了的铁的事实。 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第1章 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 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如今,全球化进程中更多显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力量,才能迅速改变整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累积方式;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力量,才能快速改变整个民族、

8、国家的地位。一个依赖和模仿他人技术的国家,永远不会获得世界的承认。 一个国家的命运尚且如此,一个企业更毋庸赘言。在中国,华为是少数几个在创立之初就重视创新的企业。它的缔造者任正非把创新看做是企业的灵魂,是使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不惜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笔资金,甚至将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写进了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为的是在一定利润水平上追求企业成长最大化,即: 我们必须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以增强公司的活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实现公司各种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

9、,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人才是一个企业赖以发展的智力支持,也是创新的主体。所以,在任正非看来,创新与企业成长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1998年,任正非就提出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的论点。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是靠正确地做事,现在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雇佣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的价值和支配力超过了资本,资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值。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做是冒风险,现在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之魂。社会上对我们有许多传闻,为我们的经营风险感到担忧,只有我们自己知

10、道我们实际是不危险的,因为我们每年的科研和市场的投入是巨大的,蕴涵的潜力,远大于表现出来的实力,这是我们敢于前进的基础。公司十分注重内部管理的进步。我们把大量的有形资产变成科研成果和市场资源,虽然利润暂时下降了,但竞争力增强了。 从创业之初,任正非押上华为的全部家当全力开发自己的交换机,到20世纪90年代末豪赌3G,都充分体现了他追求创新的高涨热情。 回顾华为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都将意味着逐渐死亡。 华为是在艰难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十年前,华为十分落后,当时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发展高科技,连我

11、们自己都缺乏信心。十年来,在党的政策一次又一次牵引下,华为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终于在SDH光传输、接入网、智能网、信令网、电信级Internet接入服务器、112测试头等领域开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密集波分复用DWDM、CC08iNET综合网络平台、路由器、移动通信等系统产品挤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明年(1999年)华为的宽带IP交换系统以及宽带CDMA也将商用化。这标志着在党的领导下,一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争得与世界著名公司平等的技术地位,为伟大祖国争了光。 任正非认为,企业创新是因,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果。 在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文中,任正非指出,华为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提升企业的

12、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进步很快。它在高速发展中的不平衡,就给小公司留下了许多机会。不像一些传统产业,如飞机制造,它的设计理论已进入经典热力学,大公司充满了经验优势。而且数十年来,他们申请了无数的专利,使这种优势法律化。绕开专利,制造成本就会很高。没有竞争力,完全购买人家专利,如何能够超越?没有一场技术革命,没有新的技术突破,超越这些传统公司,越来越困难。 而信息产业不同,昨天的优势,今天可能全报废,天天都在发生技术革命。在新问题面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华为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不是全方位地追赶,而是紧紧围绕核心网络技术的进步,投注全部力量。又紧紧抓住核心网络中软件与硬件

13、的关键中的关键,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己在核心领域的领先能力。 * 软件开发管理的难度在于其难以测评和过程的复杂性。公司坚持向西方和印度学习软件管理办法,在与众多世界级软件公司开展的项目合作中实践、优化。我们紧紧抓住量化评估、缺陷管理、质量控制、项目过程以及配置管理等SEICMM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标准要求,持续多年地进行软件过程的改善实践。目前,华为的软件开发能力有了质的进步,完全具备高质量、高效率的大型软件工程作业能力。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发出多种大型复杂的产品系统如CC08交换机、GSM、数据通信和智能网等,其软件规模均接近千万行源代码,由数千人在23年的时间跨度内

14、,分散在不同地域协同完成。 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远比技术进步更重要。十年来公司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没有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就形不成合力;没有服务,管理就没有方向。 近两三年来,公司投入了巨大力量,在国际顾问公司的帮助下,建设企业的IT。管理已经开始有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 管理的创新对高科技企业来说,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华为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与西方公司最大的差距在于管理。四年前华为公司提出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目标,同时请来西方顾问在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长期合作,在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化发展中取得进步,企业的核心竞

15、争力得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运作。 华为持续每年提取大于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究开发,继续把最优秀的人才派往市场与服务前线,通过技术领先获得机会窗的利润,又将利润用于研发,带动更多的突破,未来十年一定是华为大发展的十年。华为的员工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十年后才三十七八岁,正当好年华,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华为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这是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事业中,历经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的。创新虽然艰难,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 有创新就有风险,但决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创新。回想起来,若不冒险,跟在别人后面,长期处于二三流(水平),我们将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也无法获得活下去的权利。若因循守旧,也不会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第1章 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 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华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