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7525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14期农村观察.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 2008年12月黔江区新农村建设动态管理试行办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该区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建立能进能退、优胜劣汰的新农村建设动态管理竞建机制,特制订本办法。 一、重大意义该区新农村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地方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十分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新农

2、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该区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该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指导思想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双增”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强基础、上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

3、。建设项目坚持“三不变”、“三统筹”的要求,从而实现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突破,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不变”,即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主管部门不变,谁建设、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不变,建设标准、检查验收、结算划款的方式不变;“三统筹”,即统筹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总体任务、总体项目。三、管理范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全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村容村貌、乡规民约等纳入动态管理范围;2个示范村和28个推进村为重点。四、评价体系实行100分制综合考核,其中:生产发展40分,生活宽裕20分、村容整洁20分、乡风文明10分、管理民主10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全区新农村建

4、设总体规划,确定以下内容为新农村建设竞建项目:一是农村村道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二是人畜饮用安全水工程项目;三是生态家园沼气池建设项目;四是进村入户人行路建设及危旧房改造项目;五是易地搬迁扶贫建设项目;六是村级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七是重点突破性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八是低产田土改造与国土整治项目。(一)生产发展评价(40分)。农业机械化率达到规定标准; 85%以上农户有生猪、蚕桑、烤烟等全区重点产业,产业经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记20分;每个产业至少有1-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达到80%以上记10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记10分

5、。未达到要求按实际达到的比例计分。(二)生活宽裕评价(20分)。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增长20%以上记10分。居民生活条件较好,无危房、窝棚户及毛草房,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上,农户家庭室内地坪硬化率80%以上,院坝硬化率80以上记5分。 生活便利,通公路、通电、通电视电话,通自来水,“四通”到户率达到60%以上记5分。每一项达不到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三)乡风文明评价(10分)。村规民约完善,无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无邪教活动,农村和谐记5分。民风淳朴;全面“普九”,无因贫困缀学儿童,无青壮年文盲;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有村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记5分。

6、未达到要求,每项扣1分,扣完为止。(四)村容整洁评价(20分)。1、居民住房、生产用房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农村危旧房改造率90%以上;无乱建现象;住房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清洁能源入户率高;村庄院坝整洁,无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标记10分。2、有垃圾集中处理点;出行方便,公路、人行路管护责任到位,主要人行路全部硬化,宽敞通畅,居民出行方便记10分。未达到要求,每项扣1分,扣完为止。(五)管理民主评价(10分)。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实行村务、政务、党务、财务“四公开”,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达到90%以;村民遵守各类法律法规,无违法违规现象,20%以上的农

7、户为“十星文明户”或“文明信用户”;村干部威信高,组织能力强,能够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各项促农惠农政策,带领群众实施各项规划和项目,协调处理各项矛盾和问题,村级事务管理井然有序。未达到要求,每项扣1分,扣完为止。五、管理办法(一)凡是纳入市级示范村、推进村(居)必须参加该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竞建,其程序如下:一是市级示范村原则上在推进村(居)委产生,推进村(居)在一般村(居)委中产生。村(居)委申请时,须90%以上的村民参加的大会讨论通过,街道、镇乡组织竞建初选并推荐申报;二是由该区新村办按照各街道镇乡的申报情况,按1:1的比例确定候选村(居)委名额;三是该区新村办召集相关成

8、员单位,召开专题竟建评审会确定竞建村(居)委名单。由参与竞建的村(居)委村支书或村主任实行现场演讲,该区新村办随机抽取9名评委对竞建演讲进行评分,根据竞建演讲得分与新农办领导小组实地考察评分,按百分制计算竞建演讲70分,实地考察30分,按两项得分之和从高到低确定正式入选名单,经该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考察综合评审后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二)评价条件:由项目所在村的街道镇乡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报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示范村、推进村所在街道镇乡干部)组成检查验收组进行实地抽查验收。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评审,评选出“优胜”村、“达

9、标”村、“不达标”村三个等次。“优胜”村的条件: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群众参与度高,村(居)委干部领导得力,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好,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工作成效显著;二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标准全面完成竞建项目建设任务,达到优良工程;三是所有建设项目按照村民自治条例办事,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占地调整事宜,无农民群众上访等事件发生。“达标”村条件: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居)委干部领导得力,群众参与度较高,主体作用发挥好,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工作有一定成效;二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标准全面完成竞建项目建设任务,工程合格;三是所有建设项目按照村民自治条例、“一事一议”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农

10、民最关心的土地占地调整事宜,无农民群众上访等事件发生。“不达标”村条件:群众积极性不高,村(居)干部领导不力,“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故意制造矛盾、出难题影响建设进度,不能按时保质完成年度竞建建设项目任务的。(三)检查验收办法:由该区新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考核和综合评价。按照季度检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要求做好检查验收工作。没有完成季度任务的限期整改,半年没完成任务通报批评,年终没完成任务的黄牌警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黔江新村组发20087号文件要求进行考核。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一般村、推进村、示范村动态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每年12月10日前上报区新农办;凡不按时上报的一律作为自动放

11、弃。95分以上为“优胜”村给予奖励建设;90分以下为“达标”村继续保留作为示范村、推进村;90分以下的给予降级,即示范村降为推进村,推进村降为普通村,另从符合条件的一般村或推进村中择优纳入示范村或推进村建设范围,并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凡降级的,3年内不再纳入晋级范围考虑,并取消相应政策待遇。新纳入示范村或推进村的连续3年享受市、区的相应优惠政策。不能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经该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确认为不合格的,予以取消示范村或推进村资格,示范村降为推进村,推进村降为一般村,并取消新农村建设相关优惠政策。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故意制造矛盾、出难题影响建设的,坚决取消示范村或

12、推进村资格,另从符合条件的村(居)委择优补充。按三个等级评出优胜村、合格村、不合格村。对经评审为优胜的村(居)委给予表彰,对合格的给予保留,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消,属于示范村的在全区竞建,推进村的在所在街道镇乡竞建,通过建立新农村建设进退机制,使全区上下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创造争优、你追我赶”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六、管理机构该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动态管理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国土房管局、区农业局、区交通局、区林业局、区扶贫办、水利局、区农办、区农综办、区卫生局等新该区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农办,由区农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工作。二八年十二月十日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