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739350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2、地球的形状:球体。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线纬线 形 状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长 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指 示方 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

2、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经

3、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

4、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2感受地球运动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项 目自 转 运 动公 转 运 动 概 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 期一天一年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季节变化 2、地球公转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倾角;二是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北半球的二分二至)项目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日期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

5、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纬度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北半球昼夜状况各地昼夜等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各地昼夜等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季节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南半球昼夜状况各地昼夜等长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各地昼夜等长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4、问题: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一样吗?为什么?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不一样的,低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少。这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和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造成的。5、科学家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将

6、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6、五带的特征: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有直射阳光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多少获得热量多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获得热量少四季变化气候终年炎热,大多数月均温在20以上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暖、夏热、秋凉、冬冷气候终年寒冷,大多数月均温在0以下7、问题1:冬、夏两季教室接受阳光的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斜射得很厉害,所以通过窗户射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多

7、;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几乎直射,甚至直射,所以通过窗户照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少。问题2:我们这儿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呢?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中太阳光线始终是从南方照射过来的,坐北朝南的房屋,窗户面向南面,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阳光都可以照射到屋子里,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通过窗户斜射到屋子里的阳光更多些。总之,坐北朝南的房屋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所以我们这儿的人们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8、问题:有的地方(我们这儿)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前后,学校都要调整作息时间,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在我国有些地方的学校,比如我们这儿,五一节到国庆节这段时间,作息时间要做调整,通常是下午

8、上课的时间推后(多为午后3点上课)。这样调整作息时间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因为五一节以后,逐渐进入盛夏季节,太阳高度角增大,光照强烈,我们知道一日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若此时到校上课,光照强,气温高,会影响到师生的身体。国庆节以后,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了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气温有所降低,所以作息时间又调整到原来的时间。-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认识地图1、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

9、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利用太阳判别方向。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利用手表

10、和太阳判别方向。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利用树木判别方向。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4、地图上的比例尺。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公式: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

11、实地距离表示形式: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利用比例尺,我们可以量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式,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值而说的。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如果图幅的大小不变,采用的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详细;若采用的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简略。5、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名称和数字,常用的图例有统一的规定。-2.2使用地图1、常用绝

12、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海拔。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2、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点: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为山顶;等高线闭合,外高内低为盆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两组对称的闭合等高线中间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4、等高线的特点: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总是相等的。等高

13、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5、用等高线和等深线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鲜明地表示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颜色浅蓝至深蓝,表示海水由浅至深的变化。(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二是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为了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人们可以将等高线地形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6、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地形名称等高线特征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 山地等高线较密集,山顶呈闭合曲线,内高外低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高原高原面上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较密较高,500米以上起伏不大丘陵与山地相似较低,500米以下起伏和缓平原等高线稀疏很低,200米以下起伏很小盆地等高线呈闭合曲线,外高内低无一定标准起伏不大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3.1海陆分布1、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呈现什么大势?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其中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人们常将其概括为“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