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738651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个案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综学科思考高三政治 王国芳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了专门的阐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障显了“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对此,我们可从政、史、地三门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一、政治学科思考1经济常识部分(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

2、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劳动者拥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的重要保证。(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内容

3、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与意义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第一个原则是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本点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上,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坚持的第二个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社会保障费用需

4、要多渠道筹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4)财政支出和财政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费用,属于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有效的调节,

5、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下,财政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观念,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2哲学常识部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基本点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上,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6、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随能力,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职工的,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7、(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则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现阶段我国因种种原因还存在弱势群体,他们要改变困境,一方面需要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渡过难关的社会条件。(5)要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和学会优化事物的结构。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过低的社会保

8、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度原则,做到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6)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但相比较而言,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尊重人民

9、群众历史地位的具体体现。3政治常识部分(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对内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2)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与捍卫者,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重视搞好社会保障工作,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出台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等,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我

10、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方面,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权利与义务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正确坚持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每个劳动者都应认识到,在社会保障方面,自己既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4)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和先锋队,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11、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和国家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了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二、地理学科思考1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

12、害,包括台风、瀑雨洪涝、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是指陆地环境异常激烈的变化,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害危及人类,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面对这种种灾害,除了要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救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实施防御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外,还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随着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以及贫困、内城衰落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3人口老龄化问题如果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13、就叫做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等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一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农村城市、由内地沿海城市、工矿区的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自发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声势浩大民工潮。进城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三、历史思考1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产生

14、了影响。世界局势开始紧张,各国出现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实施“新政”,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生产加强计划指导、调节农业生产、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它包括老年补助和老年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对盲人、需要赡养的儿童和其他不幸者的救济。2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战以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普遍推行“从摇篮到坟墓”覆盖全社会的高标准、广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其鼎盛时期,70年代末,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对于待遇水平过高、层次单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给政府造成的责任和负担更重。有的由于缺乏互济互助,不利于低收入者,没有体现社会公平。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