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732872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灾害与防御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蒋帅 土木1106 2011010961 海洋灾害与防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自身发展的后备力量寄托在海洋身上。因此,海洋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了主角,但是当人们寄希望于海洋时,海洋也给人类出了道难题,众所周知海洋中储藏了巨大的能量,所以海洋不是平静的。海洋中巨大的能量和海洋上瞬息万变的天气,致使海洋时不时的给人类造成难以估计的灾害,例如突如其来的海啸、台风、赤潮、海冰等。因而人们在想着开发海洋的同时应该要做好更好地预防海洋灾害。人们应该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世界海洋局势、中国的海岸情况、世界海洋灾害的防御以及适合我国海洋灾害防御手段

2、等。 我国海岸线漫长,濒临的太平洋又是产生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大洋。加之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都集中在最易遭受海洋灾害袭击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因此,海洋灾害在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中占有很大比例,且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10多亿至数10亿元,90年代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甚至超过100亿元。据统计自80年代以来,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年均增长率为30%。为此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沿海海洋灾害影响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洋灾害依次为风暴潮灾害、赤潮、巨浪和海冰。

3、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尚未发生严重的海洋地震从而引发海啸灾害,但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掉以轻心。风暴潮灾害众所周知,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中,中国是风暴潮灾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岸线漫长,滨海地区地域辽阔,南北纵跨温、热两带。春秋季节,渤、黄海沿岸是冷暖空气频率交汇的地区,而渤海又属于超浅海,极易于温带风暴潮的发展。夏秋之时,东南沿海又频繁遭受台风袭击,台风每次来袭都要给我国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损失,可以说是海洋杀手,严重威胁着沿海甚至内地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也是在运动中发展着的,人类的活动影响着海洋的活动,海洋的活动也在影响着人类的活

4、动。而且面对海洋的灾害世界各国乃至国际海洋组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一直在研究海洋的变化趋势,及灾害预测与防治。 1人类如何干涉海平面的变化?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海平面的变化。六千年前至今,海平面虽然有升有降,但上升之后不长的时间就转为下降,风水轮流转,只是上升与下降的幅度均很小,仅在2米至4米之间,而不像六千年前至一万八千年前的海平面那样,几乎是一鼓作气地上升了100米。从历史上海平面的变化过程来看,近六千年的海平面应处于下降的过程中,下降的幅度应在50米左右,但是,近六千年的海平面则基本上稳定在现代海平面的附近。这可能说明,近六千年的海平面变化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许多科学家认为,现

5、代海平面的变化受温室效应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具有减弱地球表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能力,从而保持大气的温暖。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越多的太阳热量被保留在大气圈中,大气的温度就会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大气温度随之上升,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万物。首先是气候带的变化,原来的热带变得更热,亚热带变成热带,温带变成亚热带,到一定的程度,寒带的北极南极数千米厚的冰川完全融化,湿润的土地长出阔叶树林,高大的柑桔树盛开白色的花朵。其次,大气加热海水,海水受热膨胀,体积增大,加之冰川的融化,大量的淡水经过大江大河注入大海,海平面呼啸上涨,海水将淹没沿海平原与三角

6、洲。再者,大气层风云变幻莫测,雷鸣闪电,暴雨无常,整个地表潮湿为主,干旱几乎不存在。世界上万物间相生相克,二氧化碳的克星就是植物。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阳光,加之充足的二氧化碳,乐坏了高高矮矮的植物们,它们使劲成长,成长为高大的森林,就固化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大气温度开始下降,地球表面的万物又开始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地球的大气、海洋、生物自然而然地自我调整,有序地进行循环的过程。人类影响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也许起源于16万年前古人的玩火方面。早期人类栖息的地方多为古老的森林,一次不小心的火灾,可能烧毁一大片树木,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从而出现人力影响下

7、的温室效应。不过,大气中有据可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还是从人类挖出煤炭、抽出石油、蒸汽机喷出滚滚浓烟的时候开始。工业革命伊始,1886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是270ppm(106),1957年为280ppm(106),到了1997年却高达360ppm(106),达到了16万年以来的最高浓度。并且,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丰功伟绩是有增无减的。1996年,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为239亿吨,是1950年排放总量的4倍!从1886年至今,人类已向空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已超过3 300亿吨!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已占整个地球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30%,并且这仅仅是人类100年“努力”的结果。殊不知,地球向空

8、中排放约占70%的二氧化碳,是演化46亿年的产物,也是有大量生物参与下进行了至少6亿年演化的结局。这就是最近100年出现了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气温最高、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基本原因,也就是公元1900年前后全球海平面变化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人类继续放肆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后果不堪设想。工业革命以来的140年中,人类在几乎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大气排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到08摄氏度,已令北极海冰减薄40%,冰川总面积缩减10%,海平面上升了约23厘米,动植物活动区向极地转移,病虫害与传染性病有所抬头。如果不加克制地排放温室气体,在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可能上升14

9、到58摄氏度,绝对海平面将比目前上升9厘米到88厘米,这将更加强烈地影响全球气候系统,增加人类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为此,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1990年12月21日,联合国第45届大会通过第212号决议,“为了人类的现代与未来保护气候”,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制订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行磋商。经五轮六次艰苦的谈判后,1992年6月,充满希望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包括美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备受炎热烘烤的人类依稀感觉到了清凉的曙光。1997年12月,本来赋予历史性意义的全球环境会议在日本的京都召开。根据会议安排,全球气候

10、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工业化国家在2010年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多少的问题。欧盟提出愿意减少15%,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愿意减少5%,是欧盟的三分之一。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愿意减排,但“减排量为百分之零点零零!”这次会议真难为了日本政府,既要一展东道主的面子与能力,又要观颜察色、点头哈腰,会议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还是向前走了一步,京都议定书剖腹而生,规定到2010年39个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比1990年减少52%,其中欧盟国家减排指标为8%,美国为7%,日本减少6%。人类有史以来,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文件,其生效

11、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有超过55个国家的批准,二是批准该协议的工业化国家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占当年排放量的55%以上。根据联合国的计划,该议定书最迟应在2002年开始实施。2002年5月23日,冰岛成为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第55个国家,到2003年5月19日,已有10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协议,这已代表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愿望,满足了该协议生效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能否满足,则决定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的态度,即占全球总排放量361%的美国、242%的欧盟、178%的俄罗斯、85%的日本、33%的加拿大和21%的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京都议定书的看法。欧盟国家不甘人后,于2

12、002年5月30日集体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6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也正式通过了以本国都市命名的、可以引以自豪的协议。已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的109个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1990年总排放量的439%,离第二个条件规定的55%还差111%。因此,总排量为53 9%的美国、俄罗斯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两个强国是决定京都议定书命运的国家。先来看看美国的态度。刚上任两个月的美国总统布什先生于2001年3月突然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接着与美国只有一线之隔的加拿大也宣布不参与该议定书的执行。一直追随美国的澳大利亚则旗帜鲜明,总理约翰霍华德反反复复地申明,京都议定书不是澳大利亚的国

13、家利益所在,“澳大利亚是能源净出口国家,除非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否则我们将受伤害”,因此,只有在美国批准该协议之后,澳大利亚才会加以考虑。这样,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弃京都议定书而去,只剩下俄罗斯来决定该协议的最终命运了。再来看看俄罗斯。2003年12月2日,联合国正在意大利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大多数的与会国代表把目光集中在了俄罗斯代表、俄总统顾问伊拉里奥诺夫的身上。伊拉里奥诺夫说,美国是温室气体的第一排放大户,却没有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任何牺牲,如果要求俄罗斯为此作出让步更是不公平的!在不公平面前,俄罗斯表现出人类崇高的理性。2004年10月22日,俄罗

14、斯杜马批准了京都议定书!10月27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也批准了京都议定书!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了!这个地球,也许不能仅仅靠强大的经济支撑,不能能仅仅靠强大的经济支撑的强权支持,更应该靠道德与良心来保持这个世界的风调雨顺、和平健康,维持这个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人与所依赖的万物之间的爱。正在一毫米、一毫米地上涨的海平面,让我们思考我们的100年内的未来。2中国需要修筑沿海万里长城吗?未来100年内,海平面无疑会影响到我国的沿海地区。中国将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中国,过去曾有修建万里长城的辉煌历史。近年,面对

15、春冬季节滚滚而来的漫天黄沙,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的绿色长城万里防护林。当步步为营上升的海水一天天地吞食着我们的土地,一天天地高过我们的脚丫、我们的胸膛,直到某一天会没过我们的头顶我们是否需要修建沿海的万里长城?对应海平面上升,不外乎有三种战略选择。其一是水进人退。古人即使没有穿鞋,也从来不让自己的脚丫随海浪打湿,在一浪高于一浪的背景下,古人步步登高,从17000年前至6000年前,敢于弄潮的先民在不知不觉之中,脚下家园的海拔升高了100米,水平方向上则后退了数百千米到上千千米。但这是古人惟一能够做的,也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选择。其二是顺其自然。海水来了,要来就来,随便来好了。但海边的居民必须掂起脚尖,

16、把高楼大厦建成高脚屋,把汽车改装成汽船,把驱赶耕牛的鞭子改制成鱼杆,人人拥有一只小船,小船可以划到自己家或者朋友家的门口。如果想出门散步,可要穿上高跷,才能在水面行走,若带上望远镜,还可以眺望远山的影子。环境特异,只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好窗户,否则淘气的鱼虾一见到光亮,就会跃进窗户而放肆地活蹦乱跳。第三种选择就是水来土掩。海滩不是陆地与海洋的界线吗?那就守好现有的界线就够了。在海滩上高高地筑起海与陆的隔离墙,海浪随便开花,爱怎么开花就怎么开花,只要红杏不出墙,墙内墙外都会相安无事。墙内的街道依旧车水马龙,公园依旧花团锦簇,蓝领依旧忙忙碌碌,男女依旧卿卿我我。除了墙外高过头顶的海水,世界依旧潮涨潮落、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