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73025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维特根斯坦的一点感想田西 (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 学号114020432 11级哲学班)关键词:函项 语言游戏 逻辑图象 语言哲学 罗素悖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来哲学界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对当代西方的重要流派诸如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还表现在他思维的独创性和革命性。维特根斯在思想原创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思想的高峰。他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同时也提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依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家们错误地使用语言的结果,有很多哲学问题都是由于我们对日常语

2、言误用而出现的,而一旦我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我们会发现哲学家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以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消哲学,如果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搞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不搞哲学。就比如说: All of the man have ration, all of the women isnt man ,therfor all of the women have no ration(所有的人man都有理性,所有的女人women都不是人man,因此,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理性)。维特根斯坦指出,由于命题与事实不同,因而在命题与事实之间不存在什么一一对应的同构关系。我们从逻辑哲学论中可以看出,哲学的主要任务

3、是通过对命题的逻辑分析揭示世界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是先验的。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一个企业家,母亲很有音乐天份,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学了德,法,英,拉,数学钢琴等。他家的丰富家庭藏书对他以后的发展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阅读过父亲的大量藏书,他也曾说过:“我的思想的确是再生性的我相信,我从没发明过一线思想。我一直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思想,仅仅以极大的热忱直接抓住它,将它用之于我的澄清工作。这就是博尔茨曼、赫茨、叔本华、弗莱格、罗素、克劳斯、卢斯、威林格、斯宾格勒、斯拉法等人对我所起的作用。” 并且,即使是维特根斯坦,也难逃致敬的诱惑逻辑哲学论的

4、拉丁语标题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正是在向斯宾诺莎的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学政治论)致敬。其中,罗素和弗雷格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较大。他先后读了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和罗素的数学原理。1911年暑假,维特根斯坦专程拜访了弗雷格,弗雷格建义他到英国师从罗素。维特根斯坦最初对哲学的看法来自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与叔本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生活方式和叔本华的意志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叔本华所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从被盲目的意志所支配到通过认识意志和矛盾的虚无本质而获得解脱,后期维特

5、根斯坦关注的则是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从传统中获得解放。在逻辑哲学论中也很好的体现出来,他同样区分了作为表象的(对象的,由逻辑构成的)世界和作为意志的(不可表达的,与自我相关的意志的)世界。间维特根斯坦师从罗素,严格意义上来说1912年维特根斯坦才正式成为剑桥大学的学生,罗素是维特根斯坦的引路人,然而在维特根斯坦听了罗素一个学期的课后,罗素在第二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向维特根斯坦直言:“我没什么能再教给你的了。他们曾发生过许多故事,据罗素讲,维特根斯坦有一天跑到他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一个白痴,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是我不是,

6、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说的一点也不为过。年轻的维特根斯坦经常感到很纠结,去罗素的书房,一言不发地走来走去,然后什么都不说就回去了,罗素就问他,你是在思索逻辑还不在思考你的罪恶,他回答说,Both,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罗素就这样陪着他。他们师生关系有如父子,但在他们的思想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也是最后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我们知道,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大量地提到罗素和弗雷格,由此可见二们导师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在多次提到他们的地方,有继承,也有批判,而且后者居多,逻辑哲学论的许多思想都来自对弗雷格和罗素的分析批判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必须使用一种排除

7、这些错误的符号语言,不将相同的标记用于不同的符中(例如“白头翁不是白头翁”,这种模式用数学语言来表示:a=/=a这是不合逻辑的,而用自然语言解释为:“头上有白色羽毛的一种鸟不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如此一来,这样的解是完全合理的。在这句话中,“头上有白色羽毛的一种鸟”和“头发花白的老人”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符号,而它们都共用了“白头翁”作为它们共同的记号,在逻辑上是不符合逻辑句法的一种表达方式。)也不以相同的方式使用那些有着不同指谓的逻辑符号。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遵从逻辑语法逻辑句法的符号语言。(弗雷格和罗素的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但他们还不能排除所有的错误。)这里寓指罗素悖论我们考虑这样一个类R,它是

8、所有的,并且仅仅是这样一些类X的类,这里X不以自身为元素。这样如果是自身的一个元素,那么由定义,R不是自身的一个元素,如果R不是自身的一个元素,由定义,它是自身的一个元素。关于罗素悖论,维特根斯坦是这样解答的: 3.333 一个函项不能成为它自身的主目,因为函项的标记已经包含着它自身的主目的原型,而且它不能包含自身。比如说,如果我们假设函项F(fx)可以成为它自身的主目,那么这时就会有一个命题“F(F(fx)”,其中的外函项F和内函项F必定有不同的指谓;因为内函项具有(fx)的形式,外函项具有(fx)的形式。对于两个函项来说,只有本身不标示任何东西的字母“F”是共同的。如果我们把“F(F(u)

9、”写成“():F(u).u = Fu”,这一点马上就清楚了。这样罗素的悖论就消除了。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以及他在理智上的特殊天赋,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他所触及的领域是别人所不及的,他完成了传统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向。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他对哲学的贡献也是双向的,他对传统哲学的摧毁也是致命的。他彻底破除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摧毁了人们心目中哲学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维特根斯坦并非科班出生,他的哲学史的造诣不深,他在逻辑哲学论语言显得过于绝对化,他把好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他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哲学问

10、题,所以逻辑哲学论出版以后他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他到了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他个人也承认这一点)。学生们总搞不清他在说什么。他讨厌学生上课迟到,有人迟到几分钟他就大发雷霆;他讨厌学生上两次课就不来了,规定至少要上他三学期的课才行;他讨厌学生跟不上他的思路,指着教室说“这间屋子里没有哪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我没有思考过的”。他上课的时候不准备教案,每次都接着上一次做新的研究,思考新的问题。他会在课上说很冷的笑话,然后一个人痴痴的笑,可要有学生笑了,他又会很不高兴,觉得学生不够

11、严肃。他常常说着说着就陷入沉思,于是整个房间里都笼罩着尴尬的沉默,等他想明白了又继续开讲。他也有想不明白的时候,这时他便无限懊恼地对学生说:“我是个傻瓜,你们的老师糟糕透了,今天我确实太笨了”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山村,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下面我们来具体的讨论一下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些观点。逻辑哲学论的中心主张是:命题是一种图像形式。命题由要素(名称)构成,他们彼此处在某种确定的关系中。因此这也被施太格缪勒称为是一种语言的“镶嵌论”(mosaic theory,对立于他后期的“博弈论”,chess theory)。第一个要讨论的术语是“Sachverhalt”。这

12、个词在第一版英文本中被译作“atomic fact(原子事实)”,在第二版中则被译作“state of affairs(事态)”。这两个译法都没有错(第一个还是得到维特根斯坦本人认可的),两者所体现出的不同的侧重点都是维特根斯坦想要强调的。首先从“镶嵌论”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眼中的世界如同一幅拼贴画一般,是由无数最基本的“原子事实”拼贴而成的,因此他会得出结论说:“任何一个事实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其余一切则照旧不变。(1.21)”他反对所谓的因果论,因为它引诱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我摔了一跤,所以骨折了;而实际上反过来想一想就很清楚了:事情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我骨折可以因为摔

13、跤,也可以因为车祸,或者仅仅因为我自己找抽。那为什么又译作“事态”呢?这里还要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即“配置(configuration)”,也称“构型”。他眼中的拼贴画并非“茶杯”和“桌子”这样的图画的拼贴,而是“茶杯放在桌子上”这样事物之间的配置的拼贴,也即是说,世界是由无数命题构成的“茶杯”和“桌子”这样的单一名词显然不是命题。他通过命题把世界引入逻辑,又通过逻辑来规范语言,从而把一切对形而上学的“言说”连根拔起,扔到比外太空更遥远的地方去。他又说“关于命题标记是一件事实这一点,通常会被普通的表现形式所掩盖,比如书写和印刷”,也就是说,当我打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的时候,主语“我”、谓语“爱

14、”、宾语“你”在一个外国人眼里,没什么差别,就是三个方块字。而用逻辑的语言表述这个命题,则可以让它的含义最清晰地显示出来:如果让我=a,你=b,爱=R,则“我爱你”可以表示为aRb,多么一目了然!你看,逻辑就是这么煞风景的东西。不过这里还有更值得关注的东西,他写道:“我们不应说:复合记号“aRb”表示“a处于对b的关系R中”;而应该说:“a”对“b”处于一定关系中,这一点表示aRb。(3.1432)”前一种错误表述,仿佛把事物之间的“配置”当成了实体,好像“爱”和“我”、“你”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样,这就像说“在上”是实体一样荒谬。通过这样的澄清,维特根斯坦成功地抵制了把事物间的关系当做

15、实体的柏拉图主义倾向。论题1和论题2是讨论世界本体论的问题,论题3和论题4主要论述语言 游戏的问题,论题5,论题6主要讨论了生活形式的问题,第7个论题作为一个单独的命题被提出来,观点鲜明的提出了对不可说的态度。1. 世界是发生的一切事情。1.1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在这个论题中,讨论的是世界本源的问题,在以往的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即物质事物实体构成了世界,但这样的世界充其量只能成为自然界,是科学要研究的范畴而非哲学的世界范畴。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事物或者物质实体构成的,他把世界看成是属于事实的范畴。事实就是事态的复杂形式,事态是构成事实的具体单位,事态

16、就是各种简单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不同状态。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首先不是关于事物的知识,而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和马克思的理论做比较,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世界并非物质的世界,而是我们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愿望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事物本身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他们出现于事态中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的。现代逻辑表明,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名词,例如:“水!”它可以表示提醒你走路时小心前面有一滩水,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在一次地震后被压在废墟下,几个星期后救援人员把他救出来后,他饥渴难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水,意思是快拿水来,我要喝水!也可以表示作为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水。这时你能说他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句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里,北京解释为中国首都,也就是说,他们的意义是相互定义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