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7263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1、兴奋: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2、兴奋后兴奋性的改变:单个阈上条件刺激引起组织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 变化依次经历 4 个时期。(1)绝对不应期, 是紧接兴奋之后出现的一个非常短暂 的时期,历时约 0.3ms,兴奋性由原有水平降到零,这时无论施加的测试刺激的 强度有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 (2)相对不应期,继上一时期出现历时约 3ms,在此期间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需用比正常阈值为强的刺激 才能引起兴奋。(3)超常期,约为 12ms,兴奋性高

2、于原水平,利用低于正常阈 值的刺激即可引起第二次兴奋。 (4)然后出现一个长达 70ms的低常期,所需测 试的刺激的阈值高于条件阈值。最后,兴奋性恢复到正常水平。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 电位差,又称为膜电位或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 一次刺激导致一次短暂的电位波动, 它包括去极化、 反极化和复极化 的相继过程,代表一次兴奋。这种电位波动就称为动作电位。4、阈电位:局部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刺激增强到阈值,膜电位 即减小到临界水平便爆发出动作电位, 这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值膜电位或简 称阈电位。5、在坐骨神经肌肉标本上刺激神经肌肉发生收缩

3、试述其发生的机制和生理过程。 机制是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生理过程:(1)横管的电变化使终池内钙离子释出, 细丝与钙结合引起自身分子 构象的改变。(2)肌钙蛋白构象的变化“传递”给原肌球蛋白使之改变。(3)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一经暴露,横桥端部的作用点与它结合,并释放能量 供肌丝滑行需要,(4)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摆动、解离和再结合,便使肌纤维变化。2007-9-23 阅第六章 血液循环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是怎样产生的? 心脏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称为自动节律性。 在正常情况下, 非自律 组织膜电位在 4 期复极化完毕后,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而自律组织膜电位在

4、 4 期复极化结束后,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后爆发动作电位。 由于心肌细胞 4 期复极化处于心肌舒张期, 故心肌组织的 4 期膜电位也称为舒张 电位。自律细胞复极化达到最大舒张电位时, 出现自动缓慢地去极化, 称为舒张 期自动去极化。 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即引发全面的 0期去极 化,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因而保证了心脏持续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活动。2、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心电图基本上包括一个 P 波、一个 QRS波群和一个 T波,有时在 T 波后还出现一 个较小的 U 波。P波:代表了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即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

5、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代表了心室负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U波:出现在 T 波后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S-T 间段:心室肌处于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去极化状态。3、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 期。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5)循环血量5、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的舒缩活动(3)重力与体位(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以上应简单回答是如何影响的。6、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时, 引起的反射效

6、应是心率减慢, 外周血管 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所以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它形成了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环路它能有效缓冲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和 降低的趋势,对维持机体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 血液1、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1)运输机能(2)防御机能(3)止血机能(4)维持稳态 2、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一般成年人的白细胞数在 0.004-0.1*10 12L-1功能:(1)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 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2)嗜酸性粒细胞 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和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肝素、组织胺以及其他调节因子能增加局部电 流,促使其他白细胞向炎症或过敏反应区迁移。(2)单核细胞 吞噬消化作用 分泌功能 处理和呈递抗原 杀伤肿瘤细胞 (3)淋巴细胞1 )T细胞和 B细胞 免疫功能 2)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 在免疫系统被激活前就起到破坏病毒 和肿瘤细胞的作用。3、红细胞抗原的 ABO血型系统血型红细胞抗原(凝集原)血浆中抗体(凝集素)AABBABAB无抗 A 或抗 BO无A和B抗 A 和抗 B2007-10-21 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