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72527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 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经济体

2、制的功能表现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 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 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 。经济体制优劣的评价标准经济体制优劣的评价标准,应当是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人们近期和长远需求是否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满足。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经济体制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而构成有机的整体。 我们把经济体制理解为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任何经济体制都由三类制度构成: 1.资源

3、占有制度安排 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三组制度。 2.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3.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信息系统;二是监督一协调系统。如果没有这两类系统,经济运行过程必然发生紊乱,或摩擦,从而阻碍甚至窒息经济体制的活力。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层次: 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支配要素,包括决策结构和利益结构; 运行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协调(监督)结构。 经济体制的分类按资源占有方式或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这是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往往用于区分社会基本制度或经济制度,如马克思把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

4、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所有制方式为基本准则的。 按所有制划分经济体制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即“所有制十运行机制十意识形态=某种主义的经济制度”。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哈姆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三类。 按资源配置方式分类瑞典的艾登姆等也按照资源集中配置还是分散配置,把经济分成三类: 1.完全集中的模式模式 2.完全分散的体制模式模式 3.中间模式 埃冈纽伯格等人认为,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并以决策作为主要标准,把经济体制分成以下几类:传统体制、分散市场、集中市场、计划市场、

5、分散计划、集中计划几类。 1985年,亚诺什科尔奈在中国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时,提出了按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两种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的主张。 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资源占有方式可抽象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抽象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两种,这样,就可把经济体制划分为四大类: 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这四类体制可以基本反映现实体制模式。但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体制实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引人计划机制中并未放弃市场机制,因而这类体制可称之为

6、私有制为主导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本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

7、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也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8、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提倡和鼓励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

9、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健康发展。 编辑本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

10、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

11、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本段改革成果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充满活力,正阔步走向繁荣富强。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中国进步的改革开放也不曾停息。截止2008年,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重视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12、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企、市场、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200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58万亿元,实现利润6258亿元,同比增长308。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纺织行业销售额增长174,利润增长84。 尽管同期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但同时又新增规模以

13、上中小工业企业198万户。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近期又受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和进口要求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出现了困难。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和中国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并正在研究拟订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国家调升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央行最近增加了

14、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东部沿海省份也在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全面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继推出能繁母猪险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开,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明显提高。山西、内

15、蒙古等8个省份开展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山东、贵州等8个省份开展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试点。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力度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改制改革后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以培育Shibor(报价制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双向浮动、有贬有升。境内外汇流动性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新成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8年上半年全国又有18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