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71427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篇宋词的译文和赏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释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见。 黄梅季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季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到处都在下雨。 到处蛙:处处是青蛙。 有约:即邀约友人。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似乎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 黄梅季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

2、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赏析 首句“黄梅季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季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拘束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消沉的劝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特别舒适安祥。 “青草池塘到处蛙”这句,诗人的留意力从霏霏*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到处蛙声,衬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3、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测,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固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憧憬舒适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担心吧? 最终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

4、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任凭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任凭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解释 鸣骹:响箭。 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突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即勒马伫立,仰头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快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

5、且贯注了诗人酷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行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咆哮之声就拂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楚、更加响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

6、。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稳妥。只有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原野之上,而这原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供应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自然精致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

7、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由于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表达,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后来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骑兵,这里指骑在立刻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

8、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猛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闹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注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犹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参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

9、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予,故而茫然“回首”,风格消沉、颜色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比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由于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绽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获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谈论说理见着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

10、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拟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可以使我们知道塞上诗写得如此胜利,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严密相关的。 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鉴赏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思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

11、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绽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呈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示意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绽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想,有所期盼,因而能用乐观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好像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

12、,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布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顾,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固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肤浅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非常,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

13、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状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别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致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构造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