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70464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 学 校吴丽2015.9.10一、教材特点分析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

2、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

3、“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32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中三分之一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另三分之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

4、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最后三分之一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三、设计意图: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5、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四、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五、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六、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

6、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八、教具准备1.多媒体播放2.钱塘大潮录像片。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1)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

7、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

8、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

9、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

10、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

11、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

12、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

13、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14、”。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五)师生归纳板书。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

15、于一般。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第二课时(一)引入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1、请同学们打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