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691430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太极拳之“胯”:太极拳腰胯转动视频 诸多太极拳理论中,对于太极拳中胯的问题历来强调不多,对胯的重要性也鲜有提及,往往笼统称之为“腰际”、“腰裆”、“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强调“腰”的作用,对胯几乎忽视不提。其实,这是太极拳修炼的一大误区。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隐蔽于内。正由于胯的隐藏性,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往往对其不具体说

2、或者说不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气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宝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胯的重要性体现在王宗岳.势行功歌中。它的头一句“.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对于“腰隙”的理解许多人解释为“命门”,比如沈寿先生说,“腰隙,腰部孔穴,这里指腰之后部其次、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位”。也有人认为“腰隙”是“丹田”,比如冯志强先生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指意气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笔者对“命门说”和“丹田说”均不能苟同。丹田说与人体构造不符,命门说有肯定道理,但也解释不了“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缝。

3、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笔者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练拳体会认为,此处稍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的变化。比如我捋对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应在左腿,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转化,看似重心在右,实则在左;对方见被捋将要前倾失势回撤时,我正好胯已移向左边,即可顺劲蹉步向前方放劲,这样劲整威力大。太极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太极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而拨动、掌握对方重心,转换、调整、发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王宗岳时代中国还没有人体解剖学,人们对人体骨骼结

4、构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依据中医学的理解来解释胯的作用,运用了“腰隙”一词,应当说是精确的。设想,王宗岳假如是指“命门”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两个词。由于“命门”和“丹田”不仅是中医人体两个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国武术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练功用词,王宗岳在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势行功歌里不会故弄玄虚地造出“腰隙”一词,正是由于“命门”、“丹田”无法正确表达胯的含义,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来说明,可谓专心良苦啊!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即所谓“节节贯穿”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之处。其他拳术,

5、都以肌肉发力见长, 所以练西洋拳者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腿肌发达。练太极拳者,不大可能练出什么肌肉,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一般说来,太极高手是最没有衰弱的“样子”的。我们在练习、教授太极拳时,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这个“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争辩。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由于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训练方式,细致深化地掌握到骨骼。我们常说“太极到处都是手”,是这样吗?当然是!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自己周身每节骨头,无论对方遇到我们身上任何部位,我们都能马上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6、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练胯?首先要学会开胯,将胯根打开,以使胯关节松开。陈鑫说,“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开就是指“两大腿根要开”。我们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假如两个胯关节不打开,而是死顶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开胯”的要求,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机械性开胯。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再就是拉大马步,两膝盖螺旋外展、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具有肯定韧性。二是内功性开胯。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整

7、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形状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这里还要留意一个问题,胯开不是胯岔、胯撇、两腿岔开越大越好,要求的是内开而不是两腿形状的撇、岔。我们应记住陈鑫的话:“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愿一开,裆即开矣。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旧不开,是在学拳者细心参之。”其实,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笔者在盘练陈式太极拳一路最慢时达25分钟,现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分钟。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

8、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假如盘得快,78分钟练完,是无法体会气息、骨骼运动的。通过这样的修炼,再复而快时,才能快得顺、快得整、快得浑身都是手。行拳、盘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统领,以胯根为主宰,带动周身骨骼节节运动,化则节节分解,发则节节催劲。依靠胯部运动来传劲发力,形状好像是手在发劲,实则胯在催动手之劲。比如,陈式太极拳“青龙出水”势,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发劲,实际胯在右经左再到右旋转运动,方能发出右手抖弹之劲。再比如,对方封住我右手并向我发劲,而我虽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随即向左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不进则罢,若进必定使对方落空,由于胯的移动已使我的重心变化,而我重心一变,则可相机得势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斜跌出,这是“松胯活裆”的结果。久而久之,心愿合一,由内达外,自然浑然一体。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