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综合征1.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691239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病综合征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血液病综合征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血液病综合征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血液病综合征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血液病综合征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病综合征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病综合征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血病前期综合征 preleukemia syndrome【中文名】白血病前期综合征【英文原名】 preleukemia syndrome【同义名】 白血病前期性贫血;白血病前期潜伏性贫血;难治性贫血;骨髓增生综合征;原粒细胞过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百分率瘤细胞白血病;造血组织增生异常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定义、简史】1949年法国的Hamilton与Paterson就提出了“白血病前期贫血”这一病名,1953年Block等首先使用“preleukemia”这个术语,以后有各种命名,比较混乱,现在多采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此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

2、出现幼稚细胞或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或)和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如有乏力、体重减轻、出血等症状。查体: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瘀点、瘀斑,肝大、脾大、淋巴结肿大等。【诊断】有贫血、皮肤出血和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常在4109/L以下,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出现,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活跃或以上,出现一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治疗】 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采用维甲酸、维生素D3、小剂量的阿糖胞苷等治疗,如果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按白血病治疗。【预后】难治性血液病。由

3、于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田小波 臧贵明)增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 hypoplastic leukemia syndrome【中文名】增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英文原名】hypoplastic leukemia syndrome【同义名】 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再生低下性白血病综合征;低原始细胞白血病;低增生型白血病;冒烟型白血病。【定义】1940年Wintrobe等首先报道,1951年Begers等对该病做了详细描述,并称之为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有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原始+(早)幼细胞比例大于2

4、0%。【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病程缓慢。患者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的表现,还有皮肤黏膜出血,发热等临床表现。约半数病例确诊前病程已达4个月以上,白血病细胞浸润现象不明显,多无胸骨压痛,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肿瘤包块等。【诊断】 患者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的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不见或少见原始细胞,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骨髓可有干抽,增生减低,原始细胞比例占20%以上。【治疗】:一般采用支持对症治疗,预防出血,控制感染,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可用小剂量联合化疗,开始一般不主张强烈化疗。待造血恢复后、取得部分或完全缓解后可以考虑联合强烈化疗。【治疗】肿瘤性疾病,预后差。

5、(田小波 臧贵明)绿色瘤性白血病 Chloroleukemia【中文名】 绿色瘤性白血病【英文原名】 Chloroleukemia,【同义名】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白血病前粒细胞肉瘤;Aran绿色瘤。【定义】1823年Allen Burns首先报道,1835年Balfour报道了第二例,1853年由King定名为绿色瘤,我国最早由Forkner在北京协和医院报道2例。在多数情况下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同时发生,为伴有器官或组织中绿色瘤样新生物侵入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是白血病细胞在局部分裂增殖形成的局限性肿瘤,多发生在眶部、颅骨、脊柱或肋骨的骨膜上,也可发生在硬脑膜及韧带组织上。【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

6、及儿童,除具有与急性白血病相同的发热、贫血、出血、胸骨压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外,尚可有因绿色瘤性肿物生长、压迫或浸润等所致的各种不同表现及压迫症状。【诊断】 具有白血病临床表现的同时,可以在局部见到新生物。新生物切取时为绿色,镜检可见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治疗】 对早期绿色瘤孤立病灶,采用手术切除加局部放疗,如不易切除或有多发性病灶则以化疗、放疗为主。【预后】恶性肿瘤性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预后凶险。 (田小波 臧贵明)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功能低下综合征senile anemia thrombocytopenia and granulocyte hypofunction syndrom

7、e【中文名】 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功能低下综合征【英文原名】 senile anemia thrombocytopenia and granulocyte hypofunction syndrome【同义名】【定义】 1973年有人报道4例老年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力减弱的病例,其中2粒各转变为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因而认为本征可能使白血病前期表现。国内现在尚无报道。病因不明,贫血属正细胞性,无缺铁及溶血征象,患者易患感染,反复患支气管肺炎,蜂窝织炎或尿道感染,蛋白电泳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说明体液防御机能是完善的。骨髓粒细胞生成良好,但在化脓性感染时,外

8、周血白细胞计数不增高,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差,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可能是细胞内在缺陷所致。【临床表现】老年患者,反复出现支气管肺炎、蜂窝织炎、消化道或泌尿道感染等全身和局部的临床表现;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的表现;有皮肤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诊断】 老年患者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皮肤、尿路等感染;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但。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多,粒细胞的染色质常浓缩成小块状,核成双叶或圆形,分叶之间无细丝相连,吞噬活力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骨髓增生活跃,有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改变,粒/红比例增高,嗜碱细胞不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

9、不增多。血中组织胺和维生素B12值不增高。脾脏病理检查无髓样增殖。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诊断。但应定期随诊,确定是否有白血病前期表现。【治疗】 无特殊治疗。抗生素仅暂时有效,使用氯苯吩噻可使感染有所好转,该药可促进粒细胞的吞噬功能。【预后】发展缓慢,预后取决于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田小波 臧贵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全 neutropenia with pancreatic deficiency【中文名】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全【英文原名】neutropenia with pancreatic deficiency,shwachman syndrome【同义名】儿童

10、期胰腺机能不全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Shwachman-Diamand综合征;Burke综合征。【定义】此病最先于1964年由Shwachman报道,1967年Burke作了详细描述。病因未明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儿童期可以见到胰腺功能不全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胰腺外分泌组织和骨髓都在妊娠第5个月开始发育,而本病的特征正好系胰腺外分泌及血液学异常,因此病征也可能系胎儿宫内损伤所致。病理可见骨髓粒系增生不良,偶见巨核细胞缺乏,骨髓纤维化或脂肪化,可以发现粒细胞系统有周期性增殖和抑制的显著改变。胰腺外分泌组织发育不良,胰岛正常,胰管周围可见轻中度纤维化。【临床表现】儿童期可无症状,或有以下

11、部分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常发生在出生后45个月,表现为吸收障碍、脂肪泻;血液学改变,低色素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偶见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反复感染,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倾向,但大出血少见。长大后脂肪泻可减轻,但胰腺外分泌功能仍不全,而肠粘膜,肠液中肠激酶活性正常,血清胰脂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减少。本征常和并轻度糖尿病及各种先天性发育障碍,如先天性成骨不全,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和骨骺发育不全引起的侏儒症。【诊断】根据婴幼儿脂肪泻、反复感染,胰外分泌酶活性减低或缺陷,白细胞减少同时合并其他发育障碍性疾病可诊断。应与胰性囊性纤维化相鉴别,后者亦有胰腺外分泌腺分泌不全,但多伴呼吸道感染,汗液

12、中电解质异常,无血液学改变。【治疗】 供给足够热量及脂溶性维生素,可用胰酶制剂替代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后】先天性疾病,合并症多,本病预后差。 (田小波 臧贵明)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综合征familial benign chronic neutropenia syndrome 【中文名】 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综合征 【英文原名】familial benign chronic neutropenia syndrome 【同义名】 Gansslen 型综合征;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定义】本征1939年由Huber发现,1941年由Gansslen正式提出明确定义。患

13、者表现为终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无症状或有反复感染,是病因不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近来将种族性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也包括在内。【临床表现】多在新生儿至婴儿期发病,临床症状轻微,间隙发作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易于发生感染。病人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感染,以口腔感染多见,多无脾、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可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本病可自发缓解。【诊断】新生儿或婴幼儿期发病,周期发作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反复出现的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血小板正常,常有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检查:粒细胞发育停滞于中幼粒或晚幼粒阶段,浆细胞增多,红细胞、巨核细胞系统多正常

14、。当有化脓性感染,能有中性粒细胞反应,常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病。主要根据婴幼儿反复感染,多次末梢血象检查,结合骨髓检查诊断不难。【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也可用维生素B4、氨肽素、鲨肝醇、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预后】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 (田小波 臧贵明)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infantile genetic agranulocytosis【中文名】 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英文原名】 infantile genetic agranulocytosis;congenital neutropenia【同义名】婴儿致死性粒细胞缺乏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

15、mann综合征【定义】本征系1956年首先由Kostmann描述,故又称Kostman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数倾向于本征是由于细胞外因素引起骨髓成熟障碍,在骨髓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正常血清或半胱氨酸可促使细胞成熟,提示基本缺陷在于不能利用含硫氨基酸。【临床表现】出生后即有反复感染的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实验室检查: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或很少,但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增加,血小板及红细胞正常,亦可有贫血;骨髓增生活跃,而中性粒细胞明显抑制,只有少数中幼以前阶段的粒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有的呈空泡变性和中毒性颗粒。这种单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