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68334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论文题目: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辩证用药姓 名: 李文臣 院 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 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 年 级: 2006级 班 级: 中西医临床1班 指导教师: 陈青霞 评定成绩: 2011年 5 月 12 日 慢性胃病中医三层次辨证用药作者:李文臣 指导老师:陈青霞【摘要】:本文对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病分为本虚、标实、主症三个层次指导用药,使治疗思 路清晰,易于掌握应用。【关键词】:慢性胃病:中医:辨证用药通过几年的学习,我对某些疾病有了一定的体会,特别是慢性胃病,其概念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胃腑本身功能异常引起的病变。二是呈慢性过程迁延不愈,西医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

2、肠溃疡、胃下垂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属“慢性胃病”的讨论范围(不包括胃癌),以往对慢性胃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是参照中医内科杂病中的胃痛、呕吐、嘈杂、吐酸及痞满等病辨证论治。本文统括为慢性胃病,并按本虚、标实、主症三个层次指导辨证用药,与传统方法相比思路更加清晰,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下面对慢性胃病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及三层次辨证用药规律予以讨论。1 临床常见症状:胃脘疼痛、嗳气、嘈杂、吐酸、上腹闷胀或痞满,恶心呕吐,纳少便溏或便秘,体倦乏力等。2 病机特点:由于病程已久,病机特点一般为本虚标实。本虚有脾胃气虚、胃阴亏虚及脾胃血虚三种变化。标实:有气滞、热邪、湿浊、水饮、血瘀、寒邪和食积七种因素。因此

3、治疗慢性胃病,必须重视辨证,分清标本,依其缓急而治。本病病位虽然在胃,但与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在治疗慢性胃病时若能兼调他脏,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下面将分别论述胃与肺、脾、肝、肾四脏的关系。21 与肝的关系:胃的和降赖肝的疏泄,安胃必调肝胆,又土能培木、荣木,由于脾胃虚弱,化源匮乏,肝体失养,疏泄不及,更不利于胃的功能恢复,治疗时须考虑到。22 与脾的关系:二者为表里关系,同属中焦属土。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能给胃转输营养、且脾升胃降,互为动力,相辅相成,临床上常脾胃并调。23 与肺的关系:胃的和降是肺气肃降的动力,但肺肃降的功能对胃又有反作用力。即“诸气者皆属于肺”。再者手太阴肺经还循

4、胃口。当胃虚或邪阻胃腑,胃气不降而见胃脘闷胀、嗳气、呕吐时,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加一味肃降肺气药如炙枇杷叶、苏子或杏仁,可促进胃气和降。24与肾的关系:胃属土,其腐熟水谷的能力离不开肾气的激发推动,肾主五液,当胃阴不足时,补肾精可润泽燥土,胃土有水的润泽,才能磨化水谷与和降。3 三层次辨证及用药规律31 本虚层次辨证及用药311 脾胃气虚 辨证要点:(1)右关脉沉细无力或轻取浮弦大,重按无或空而无力。(2)面部中央区或颜面萎黄。(3)舌质淡苔白。治疗应注意补而不滞,善用升降之法。补气力量强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炙甘草、焦白术,这类药最易壅遏气机,宜从小量开始,并加陈皮或木香以行气。另一类补气药力

5、量平缓,如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米等,用量可稍微大一点,常与第一类补气药配合使用,在补脾胃之气的同时,根据“胃宜降则和”的生理特点再以胃动力药:如理气药(陈皮、苏梗、枳壳,木香等),消导药(鸡内 金、焦三仙),化湿药(藿香、佩兰、白豆蔻),各选一味小量调理。312 胃阴亏虚 辨证要点:(1)舌质嫩红瘦薄、裂纹少苔或无苔。(2)口咽干燥,夜间明显。治疗时应注意养阴勿过于滋腻,养中寓通才能避免碍胃的副作用。养阴药三类:一是滋阴生津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二是酸甘化阴药如乌梅、白芍、五味子。三是既化阴又具有流动之性,如生山楂、木瓜。静中寓动,在生津养阴的同时加陈皮、苏梗、生麦芽,

6、或小量半夏,即佐使药的作用。313 脾胃血虚 辨证要点:饥饿时胃脘胀满或疼痛,进食后缓解,其理论来源于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如果接下去应有脾胃受血而能运化等,其实各脏腑组织都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虚脾胃失养,升降失司,气机阴滞,轻则闷胀,重则不通则痛。进食减轻者,因摄入精微物质,阴血得充,能量充足功能恢复而已,治以补阴血为主,兼益气。药用熟地18克、焦白术15克、陈皮9克、炒白芍18克、炙甘草9克煎服。如仅胀不痛去白芍、炙甘草。3.2 标实层次辩证及用药3.2.1 气滞 因单纯胃气瘀滞时,胃脘胀满或疼痛,进食加重。加陈皮、枳壳、苏梗、藿香

7、以行气,加杏仁、杷叶、柴胡以疏肝肃肺。因七情所伤,肝气犯胃者,胃脘胀满疼痛,常连两胁,嗳气频频,左右关脉沉弦,常加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青皮、郁金、香附、枳壳、陈皮等,当本虚为胃阴不足时,理气药不宜过用香燥之品,宜用轻柔之品,常用香橼、佛手、木蝴蝶、生麦芽等,当脾胃气虚时,疏肝宜选桂枝,当不良的精神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宜用合欢花、百合、浮小麦等进行调理。3.2.2 热邪 在慢性胃病的病程中见到热邪常有以下四种:(1).郁火.肝胆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症状有口苦、脉弦数、胃中郁热、用丹皮、栀子、黄芩等配青皮、陈皮清疏郁火。(2)胃火. 由饮食辛辣煎炸致胃火内生,症见大便干或口臭、苔黄燥,用栀

8、子、黄连、大黄等清泻胃火。(3)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而内生,舌红苔黄腻、口苦口黏,用黄连、川厚朴、生薏仁、砂仁、通草等清利湿热。(4)虚火 虚火有两种:一是阴虚生内热、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微,下午或前半夜感觉身热,用芦根、知母、地骨皮等清热而不至于苦寒败胃。二是脾胃阳虚,肝肾相火上乘所致,患者发热咽痛色黯,苔黄但苔面津多,舌质淡胖。可用甘温除热法论治,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益智仁治之。3.2.3湿浊 苔腻、口甜或粘腻、纳呆脘痞为认证要点,用苍术、川厚朴、半夏、砂仁等以化湿和中。如为夏季暑湿所致者,用黄连,佩兰清暑化湿。3.2.4 水饮 胃或肠中水声漉漉,背部有冷感或吐清水痰涎,舌淡苔水滑,脉弦等为

9、主症,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半夏、生姜以温化饮邪,湿浊与水饮之邪常与脾胃气(阳)虚证并见。3.2.5血瘀 因久病入络,症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曲张增宽,用失笑散、焦山楂、当归、丹参、降香等祛瘀行气。如便黑出血者,用山楂炭、茜草、三七粉(冲)、大黄粉(冲)、云南白药(冲)等以化瘀止血。3.2.6 食滞 多因胃虚,无力消化水谷而致食滞不化,并非暴食所致。胃脘满闷、饱胀、嗳腐、苔腐腻为常见症状,此证的治法应先消导,继消补兼施,最后以调补脾胃,使其功能强健,消导可选用鸡内金、焦三仙、陈皮、枳壳之类药物。调补脾胃用参苓白术散。327 寒邪 胃中有寒:可见胃脘疼痛,遇寒易发

10、,苔白润、脉弦紧等症。因感受外邪而致者,加苏叶、桂枝、生姜以暖中散寒。中阳虚生内寒者用干姜、肉桂、吴茱萸以温阳散寒。33 主症层次的辨证及用药331 吐酸 有消化道溃病理改变,胃酸过多者,用煅瓦楞子、乌贼骨、川贝等制酸护胃。无溃疡病理改变而吐酸者,为本虚胃无力和降或实邪阻滞胃气,胃气不降水谷郁滞变酸所致,只要病因去,胃气和,酸可自止,无须用止酸剂。可用左金丸调气机升降达到止酸的作用。对于溃疡吐酸之症亦可在辨治本虚的基础上加酸性药物如生山楂、白芍、五味子等达到止酸的效果,因酸入肝,酸化阴,通过肝阴的恢复能疏泄中焦气机,使胃气得以和降。332 嘈杂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

11、,称为嘈杂,常和胃痛,吐酸同时出现。多因胃痛日久,寒热之邪错杂于中焦,胃气不和而成。用黄连、半夏、干姜相伍,寒去热清,嘈杂自止。333 呕吐 是因胃的逆向性蠕动所致。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胃中有热者用竹茹或黄连配苏叶清热止呕。无热邪时用半夏、藿香、生姜,另外,肝气犯胃引起的呕吐忌用柴胡、香附。因柴胡主升,香附有异味反加重呕吐。334痞满 是病人自觉胃脘满闷,按之却柔软的一种表现。多因脾胃气虚,气机无力升降,虚气郁滞使然。可用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慢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主症为常见症状。本虚以脾胃气虚、阴虚、血虚为主。标实以气滞、热邪、湿浊、水饮、血瘀、食滞、寒邪为主,主症为吐酸、噪杂、呕吐、痞满,由于疾病病程的不同,其标本虚实特点亦随之而有所转化。因此对慢性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本病的本虚、标实,主症进行辩证,临床辨证施治时还应注意病期变化对症候的影响。参考文献:【1】 张文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5-151.【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6-223。【3】 叶天士 临症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8-1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