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68241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鼻炎的中医疗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性鼻炎的中医疗法慢性鼻炎属于常见多发性鼻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类。 后者多由前者病情加重所致,临床上以间歇性与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分泌物增多为特 点。如果慢性鼻炎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引起病情加重者,也称药物性鼻炎。中医称本病为鼻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 “鼻窒是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主要指慢性鼻 炎。”鼻窒一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 上从咳、嚏、鼽、衄、鼻窒”,“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嚏、鼽、 衄、鼻窒”。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最早

2、描述了本病的特征, 指出:“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腊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盖阳气盛 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 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而右窍反塞之也疽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对其病因病机 的认识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从风热火邪郁结于肺或阳明经脉认识,如上述内经及刘河 间所论,又如明王节斋明医杂著卷三说:“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 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寒,故遇寒便塞,遇感 便发也。”二是气虚。如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玉机真脏论 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

3、窍不通疽明薛己注明医杂著卷三说:“若因肌饱 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 行则鼻通矣。”但纵观各家所论,以从火热认识居多。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 说:“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得多风寒,当以此为辨。”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八亦说:“暴 起为寒,久郁成热。”所谓“暴起”者,指伤风鼻塞而言,“久郁”者,主要指鼻窒而言。【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气虚,肺脾不足,或肾阳亏虚,寒邪滞久滞鼻窍。 故遇寒而重;二是脏腑郁热,主要是肺胃或胆经郁热,上干鼻窍;三是气血瘀滞,鼻窍不利, 故鼻塞持续。1、肺虚邪滞,鼻窍不利:肺主肃降、卫外。若肺气

4、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则易 为邪毒侵袭;肃降不力,则邪毒滞留鼻窍。2、脾虚邪滞,鼻窍不利:脾属土生金,主运化,升清降浊。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清 阳不升,肺金失养,寒湿浊邪上干,久滞鼻窍,发为本病。医学准绳六要说:“气虚之人, 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滞。所谓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是也。”3、阳虚寒滞,鼻窍不利:督脉循行于鼻,统领一身之阳。肾阳不跳,督脉虚寒,寒邪 凝滞鼻窍,致鼻塞不利。4、郁热上干,鼻窍不利:鼻属肺窍,其经脉专属阳明;胆为奇恒之腑,上通于脑,脑 为精髓之海,下通于鼻;肝胆互为表里,肝之经脉循抵畜门(后鼻孔)。伤风鼻塞余邪未清, 或屡感风邪久郁化热,内舍于肺与阳明、肝胆经脉,肺失肃

5、降,阳明、肝胆经脉郁热,循经 上干,留滞鼻窍为病。如明方贤奇效良方卷五十九说:“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 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 塞鼽嚏之证。”5、气血瘀滞,鼻窍不利:邪毒久滞鼻窍,日久深入脉络,气血瘀滞,甚则血瘀生痰, 痰瘀互结,阻滞鼻窍,加重鼻窍窒塞,病程延长。【西医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炎反复 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所致;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疾病,特别是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或嵴突长期 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鼻黏膜产生慢性炎症;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 体肥大;鼻腔用药不

6、当或为时过久,特别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职业或环境因素,如有害气 体或粉尘刺激等,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等,均可导致本病。全身因素如许多慢性疾病、长期便 秘、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嗜好烟酒,以及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等,亦与本病有关。 其病理主要是鼻黏膜、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及其血管、神经功能失调。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 主要为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黏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特别是下鼻甲黏膜下海绵 状组织呈慢性扩张状态,血管和腺体周围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活跃; 而慢性肥厚性鼻炎则有局限性或弥漫性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局部微循环障碍,可能引 起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或形成息肉,病变严重者,

7、可致鼻甲骨膜、骨质的增生,使鼻甲变硬、 失去弹性。【诊断要点】慢性单纯性鼻炎1、症状鼻塞:间歇性鼻塞,多在寒冷时或早晚、静坐后鼻塞,活动后减轻;交替性鼻塞,一侧通 畅,另一侧鼻塞,往往于侧卧时,居下侧的鼻腔阻塞。由于鼻塞,有可能出现闭塞性鼻音、 嗅觉减退、头昏、头痛。鼻涕:时有鼻涕,常为黏液性涕,量少,若感染后可有出现黏脓涕。因鼻涕向后流入咽喉, 可引起咽喉不适,常“吭喀”、“多痰”,或引起耳胀、耳闭等非化脓性中耳炎症状。2、检查:鼻黏膜肿胀,以下鼻甲为明显,表面光滑,湿润,色泽多呈暗红,探针触之柔软 有弹性,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好。慢性肥厚性鼻炎1、症状:类似于慢性单纯性鼻炎,涕少,呈黏液性

8、黏脓性,难以擤出;鼻塞重,呈持续性 鼻阻和渐进性加重为特点。讲话多呈闭塞性鼻音,常伴头昏、头痛,或有嗅觉障碍;若肥大 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可引起耳鸣、耳闷民、听力减退等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下鼻 甲前端肥厚者,可阻塞鼻泪管开口,引起溢泪,或继发泪囊炎、结膜炎。2、检查:鼻黏膜肥厚,鼻甲表面不平,下鼻甲前、后端及下缘,或中鼻甲前端呈结节状、 桑椹状肥厚或息肉样变,通常以下鼻甲前端为明显,其色或苍白,或暗红,触之多硬实,用 探针轻压不出现凹陷,或凹陷后难以立即平复,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药物性鼻炎症状、体征与肥厚性鼻炎同,有长期应用减充血剂的病史。【优势分析】西医对本病的防治,一是注意强

9、调解除病因,预防为主;二是针对其病理特点,主要采 取局部治疗措施,常用治法有二类:一是保守治疗,主要是减充血剂滴鼻(喷鼻)、局部用 激素(喷鼻、鼻甲黏膜下注射)、抗生素滴鼻、局部封闭疗法、温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局部 冲洗法等,主要适合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尚有鼻黏膜下硬化剂注射,主要适合于慢性肥厚性 鼻炎。二是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外移下鼻甲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微波烧灼术、 激光烧灼术等。因此,在治疗手段与方法上,更注重于针对局部因素,但局部药物的应用, 很难以同时针对本病免疫功能、血管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状态,减充血剂的长期应用 有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鼻甲黏膜下注射有可能引起某些并发症

10、,而手术疗法的滥用与不当, 有可能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或“空鼻综合征”中医对本病亦有多种疗法,全都属于保守疗法,主要有三类:一是辨证论治;二是局部 用药,包括鼻腔滴药(喷药)、鼻腔塞药(鼻腔涂药)、鼻腔冲洗、鼻腔熏蒸(雾化吸入)、 下鼻甲黏膜下注射(如消痔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之类);三是针灸法、穴位贴敷疗法、推 拿治疗法、中药理疗导入等。中医对本病更注重于整体病机的改变,临床常用的辨证论治、 针灸治疗,都具有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功效,或进一步配合局部保守治疗,对于那些不 需要手术处理的病例具有肯定的疗效,而临床上此类患者,绝大多数都不需必须手术处理。 因此对于慢性鼻炎的常见性病因如温度与湿度

11、变化、全身因素如慢性疾病、长期便秘、营养 不良、内分泌失调,以及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以及改善鼻腔血管、神经功能的稳定性 方面,具有更好的调理作用,因而显示出中医疗法的显著临床优势。对于西药来讲,单味的 中药往往也是一种复合剂,单味中药或多味中药组成的鼻腔局部用药,在综合调理慢性鼻炎 局部病理改变方面,往往较西药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副作用更小,疗效肯定,但其单项针对 性不如西药强。根据上述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对治疗慢性鼻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 中西医结合方案。其一,对慢性鼻炎的治疗,应当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或中药的 局部用药;其二,如果存在较明显的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者,首

12、先应当以手术方法解除, 然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其三,对于肥厚性鼻炎,应首先以保守疗法为主,只有在保守疗 法无效或效果较差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方法。【辨证论治】1、肺虚邪滞,鼻窍不利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或有面色淡白,自汗,易感冒。 检查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舌质偏淡,苔薄,脉细或缓弱。病机分析:肺主卫外,开窍于鼻。肺气亏虚,卫外不固,不任风寒,鼻窦失利,故早晚气温 偏低时鼻塞,并见少量黏白鼻涕,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或有自汗、容易感冒;气为阳, 推动血液运行,肺气虚,气血不荣于外,故面淡白。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征。治则:益气固表,祛邪通窍。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

13、效方)合温肺止流丹(辨证录)。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防风6荆芥6g细辛3g 诃子10g炙甘草6g桔梗10鱼脑骨10g加减:酌加白芷、石菖蒲、五味子。2、脾虚邪滞,鼻窍不利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或有嗅觉减退、头昏沉重。检 查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伴体倦乏力,或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病机分析:脾土生肺金。脾虚则肺气不足,不任风寒,鼻窍失利,故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 早晚明显,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检查见鼻甲肿胀,色淡暗。脾虚湿邪久滞,清窍不利,故嗅 觉减退、头昏沉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虚之征。治则:益气健脾,祛邪通窍。方剂:参苓白术

14、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淮山药15g扁豆15g 莲子肉10薏苡仁15g缩砂仁5g桔梗10g加减:酌加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芳香通窍。若大便不稀溏,可改用补中益气汤,酌加白 芷、川芎之类,以芳香通窍。小儿多脾虚,致土不生金,无论有无大便溏稀,均宜从肺脾两 虚立法,并注意酌加健脾开胃之品,以助增进食欲,如鸡内金、砂仁、神曲、炒麦芽之类。3、阳虚寒滞,鼻窍不利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或时有涕清。面色淡白,畏寒肢凉,小便清长。检 查见下鼻甲淡暗肿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病机分析:肺肾金水相生。肾阳不足,肺气亏虚,不任风寒,鼻窍失利,故间歇性或

15、交替性 鼻塞,天冷益甚,或时有涕清,检查见下鼻甲淡暗肿胀。肺气不足则淡白;肾阳不足,则畏 寒肢凉,小便清长。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征。治则: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药物组成:当归10g桂枝6白芍药10g细辛3g炙甘草6g木通10g大枣3枚加减:酌加黄芪、附片温阳益气,加川芎、辛夷辛温通窍。4、郁热上干,鼻窍不利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粘黄涕,有时鼻内灼热干燥感,或有嗅觉减退、头额胀痛。检查见鼻粘膜暗红,下鼻甲肿大。全身或见口微干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胖,苔微黄, 脉略数或洪缓有力。病机分析:郁热内蕴,循经上乘,鼻窍不利,气血郁滞,故见鼻塞不利,或鼻内灼热干燥感,

16、检查见鼻黏膜暗红,下鼻甲肿胀;肺失清肃,肺津化浊与热邪相合,故见少量鼻黏黄涕;鼻 窒不利,故嗅觉减退,头额胀痛。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与阳明郁热之证。治则:清肺胃热,宣肺通窍。方剂:黄苓汤(医宗金鉴)药物组成:黄苓10g栀子10g桑白皮10g麦冬10g赤芍药15g桔梗10g薄荷6g荆 芥6g甘草6g连翘10g加减:酌加知母、葛根以助清热;加辛夷引药上行以利通窍。若舌体红胖者,乃肺脾失司, 津液不行,加木通、滑石清热利湿。若兼头痛、口苦,酌加龙胆草、石决明之类清肝;鼻甲 肿实,酌加皂角刺、山慈菇之类活血散结以利鼻窍;大便秘结者,酌加瓜萎、火麻仁之类清 热通便。5、气血瘀滞,鼻窍不利主证:病程长,多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