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682004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

2、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3、加强学生的理解。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

4、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4、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识 前面学习了有关热

5、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热力环流?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地面的风受几个力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导入新课(案例分析式导入)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岛火山爆发后对欧洲航空运输业影响大,而对北美航空运输影响不大?观看视频和思考问题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过渡: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大气环流,那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来了解.一.全球性大气环流结合教材P33第一段内容讲解: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6、.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聆听和做笔记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环流图.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完成课本P33图)的单圈环流.(如右图)分析总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

7、圈环流”。思考:实际上单圈环流是否存在?回忆画图,见活动“理想状态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图2.9),并思考问题.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较法)板图展示法和分析总结过渡: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下面先来分析低纬环流的立体图.2.三圈环流讲解:A:赤道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然后向四周辐散,使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B: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逐渐先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高空形成西风并在30N附近的上空

8、堆积,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高压.C:近地面大气由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P33图左边画出低纬环流.(1)低纬环流过渡: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那么其他纬度的大气运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讲解: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形成中纬西风.90N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气流从高纬流向较低纬度,偏转成极地东风.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的近地面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然后向南北辐散,使近地面形成副极

9、地低气压带.60N高空形成高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分别补充下沉气流,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思考:全球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分析总结: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是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分布.边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考,边听讲解分析。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听取北半球三圈环流的讲解分析思路,再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完成南半球三圈环流.学生读图,结合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并思考回答问题.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过渡:太阳并不是终年直射赤

10、道,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做周期性南北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做季节性移动,那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思考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有何区别?分析总结: A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B. 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思考,总结移动规律并做笔记.探究: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过渡:前面讲热力环流时提到了海陆

11、风,海陆风产生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大陆增温和降温速度快,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并未呈带状分布.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思考: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下面以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分别分析7月和1月海陆气压分布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欧大陆理想形状图.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上冬夏季高低气压状况和气压中心位置不同?讲解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并展示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如下)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思考:南半球气压带分布是否与北半球一致?过渡: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的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请结合P38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逐步投影)四.季风的形成讲解: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并讲解东亚和南亚季风.思考:冬夏季风的性质有何不同? 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读图、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发表看法读图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