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67674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第一章第二节三大规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 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质、量、度(1)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就是说,只要是2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就是水。“2个氢原子、 一个氧原子”就是水,不会是别的东西。只有认识质,才能分清事物。(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如:物体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等等。如水的温度等。事物的质与量是直接统一的,没有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没有温度的水,也 不存在没有尺寸的尺子。(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

2、的数量限度。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 实际上度、关节点、临界点,指的是一定质的事物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如:水,0 100 C因此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2,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仍然在原来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如水20 30,没有超出 度的范围,就是量变。在量变时,事物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 物发展的连续性。(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 物发展的连续性的中断。质变

3、突破了事物度的范围。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 度的范围。(3)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清香扑鼻来;冰冻三尺,非一日 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 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都是这样。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者局部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 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如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 的全局性质未变,而某

4、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小块红 色根据地) 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包含着量变。即包含着旧质在量上的消亡和新质在量上的扩 张。事物的质变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1)什么是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因素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因素,即肯定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因素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如:生物学上的遗传就是维持其物种不变的肯定方面;变异就是促使其变为新的物种的否定方面。正因为肯定方面,所以事物才能存在;正因为否定方面,所以它又不能永恒不变。马克思说:

5、“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 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A, 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 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 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保留其中合理的,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6、克服是就发展而言,保留是就联系而言。) 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不是事物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 定一切。B,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大胆吸收,又要抵制腐朽,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又要反对全盘西化。 2,否定之否定规律(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2)

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质 变,都把事物推向一个新阶段。) 但是,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表现在“回复性”上,“回复”表面上是向原来出 发点的回归,但却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一是由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的往往弱小,旧的往往强大; 二是因为偶然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和复辟。)所以,事物的发展呈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既要反对只看到曲折性而可不到前进

8、性的循环论的悲观情绪;又要反对只看到前进性 而看不到曲折性的直线论的盲目乐观情绪。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艮本方法(往往辩证法的范畴)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运动 和发展的规律。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原因与结果:(1)二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引起的是原因,被引起的是结果。(

9、2)特点:先因后果。如:摩擦起电,太阳晒,石头热。但并非所有的时间先后相继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虽然时间上的先后,但它们没有因果联系。白天与黑夜也是这样,没有因果联系。(3)意义:第一,只有找到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正确把握因果,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既不占糊涂便宜,也不吃糊涂亏。2,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规 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2)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 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如:新事

10、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但是,究竟怎样代替则是有偶然性的。(3)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是两种不同的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都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引起的,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变 化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只起影响作用:促进或 者延缓事物的发展。统一:第一: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冰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没有离开偶 然性的必然性)如:一辆破车总是出毛病,今天这里坏,明天那里坏,总有一天要报废。但 最后由于那个部件而宣布报废则是有偶然性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十月革命 是偶然的。总之,没有

11、偶然性,必然性就表现不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 有离开必然性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前一阶段为必然性的东西,对于后一阶段则是偶然性。如:古人吃生肉是必然的,今 人吃生肉则是偶然的。在小范围是偶然的,在大范围则是必然的。如考研复试,在这个专业的10个同学之间, 有一个同学被刷下来是偶然的,但就整个考试来说,则是必然的。割裂二者的关系,或者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者导致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第一,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偶然性,把偶然性也当成必然性,表面上抬高 了必然性,实际上把必然性降到了偶然性

12、。第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作偶然,否认必然性和规律性,取消了人们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3,可能性和现实性(1)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与现存不同: 现实的东西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合乎必然的; 现存的东西未必是现实的,那种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就不是现实的。如:封建社残余是现存的,但决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现实的。(2)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4现象和本质(1)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任何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歪 曲或者真实的两种) 真象: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假象: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假象与错觉不同:假象是客观的,是歪曲地反映本质:如混天黑地,暴雨如注,造成一种假象,好像 天已经黑了。(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似乎已经到了晚上;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如果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