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67644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科学世界观哲学与政治学院 周民锋摘 要:科学世界观是人类文化演进的成果。本文循着弗雷泽的公式“巫术宗教科学”,进而提出科学世界观生成的公式:古希腊哲学理性 中世纪神学哲学理性 近现代科学理性,并概要地梳理了元素主义和全体主义两条理智发展路径的演化轨迹。将上述两个公式置于人类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中,不仅有助于理解科学世界观的要素构成及形成机理,亦能在当代广泛而深刻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促进本民族的智慧发展。关键词:文化演进 科学世界观 演化逻辑科学不是现成科学知识的集合,而是科学视界、科学方法、科学想象、科学创造等诸多要素的总和,是世界观。它是人类文化演进的结果。而且,它本身就属

2、于人类文化的范畴。但是,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文化”属人文,“科学”属工具。所以,人文学者通常不谈论科学,甚至更愿意批判工具理性;反之,科学家也很少以人文视界谈论科学。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可以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等方面去寻找;而这种隔膜引发的结果,则会影响到现代化事业的方方面面。确实,“文化”概念的含义太广,而“科学”却要求有确定性。两者的联系是否有确定性?可以尝试一种方法,即把所要谈论的对象置于合逻辑的演化过程之中,以逻辑的必然性来提升认识的确定性。当然,应该先分别讨论“西方文化与科学”、“中国文化与科学”,然后才会有“中西比较”。不过,带着“比较”的观念来讨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是可以的

3、。这里,主要从西方文化讲,因为近现代科学是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在西方,与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文化要素,一是哲学,一是宗教。丹皮尔科学史的副标题是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颠倒一下它的次序,便可用作本文的副题:哲学、宗教及其与科学的关系。他重点在科学,我们的重点则是在哲学与宗教。一、关于科学发生的一个公式丹皮尔科学史的卷首引了一首诗,诗中几个自然段的首句分别是:“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 接着,他们又祈祷反复无常的天神,/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微笑,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与圣贤,/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

4、一团中,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这首诗描述了科学演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对照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的著名公式:巫术 宗教 科学 ,可以发现他们的科学史观惊人的一致:诗中的“魔咒”在巫术时代;“祈祷天神”是在宗教(应是原始宗教)时代;“哲人和圣贤”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热心人”,则是近代的实验科学家。显然,科学时代的跨度比较长,从古希腊经中世纪到近代。直观地看,这个的公式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早在科学发生之前便已存在,先有巫术、宗教,后有科学;第二,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巫术、宗教、科学,应该有内在的演化逻辑;第三,若三者之间的演进确实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那么,它们应该构成现

5、代科学世界观中的三项要素。因为,重演律告诉我们:演化历史上的每个重要阶段的内容,都会以要素的形式表现在最终形成的整体中。第四,于是,透过这个公式便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从人类精神演化的内在逻辑去理解科学世界观的发生。而对于这种发生机理的认识,将给科学创新思维以若干启示。二、巫术时代的世界观弗雷泽给巫术下的定义是“借助于想象来征服自然的一种伪技艺(术)” 。在他的文化人类学名著金枝中,记录了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各种巫术,内容极为丰富。那时,人们以巫术求雨、祈福、复仇、乃至维持一定的社会组织。弗雷泽将巫术分作两类。一类是顺势(模拟)巫术,遵循相似律:两种相似的事物有同样的结果。所以,施作用于一件事物,可

6、以期望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会有同样的后果。比如,在打猎前,猎人先假扮猎物闯入自己布下的网,以祈求真正的猎物也会落网;另一类是接触巫术,遵循接触律:接触过某事物的、或是从某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东西,跟那事物会有同样的结局。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毛发、饰物落入敌人之手,以免被毁而招来杀身之祸。今天,我们有理由把巫术斥之为迷信、荒诞、愚昧。但是,科学告诉我们,凡是在演化历史上必经的一段,都会在最终的形态中留下痕迹。生物重演律认为,人的胚胎期将单细胞生命经水生、两栖、至哺乳动物演化的过程迅速地重演了一遍;现代生物学发现,在人体基因组图谱中,可以读出地球生命的全部进化过程;脑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是以新皮质覆盖边

7、缘系统再覆盖爬虫复合体的方式,保存着从爬虫时代以来脑进化的证据;弗洛伊德则说,人的潜意识中有童年时代精神生活的痕迹,甚至还有种族(人类)远古时期精神生活的痕迹。等等。大自然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保守并展现自己的秘密的。所以,在科学世界观的组成中,诸如奇特的联想、非理性的推测等等,实为古代巫术要素的遗存。巫术是远古人类对自然持有的一种世界观形态。它相信存在着某种因果律支配着自然事物,尽管它不能做出清晰的解释;它相信人类能够掌控这种因果律,尽管它实际上做不到;它相信自然万物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统一性,尽管它只是看到其神秘的一面;等等。不过,尽管巫术绝不等于科学,因为它不能被验证,不具普遍必然性,但它在观念

8、上为科学作着早期的准备。当然,如果人类文化不再演进,始终停留在巫术阶段,比如在现存的原始部落那里,也就无所谓与科学的联系;当然,即使有演进,也未必一定走向科学,比如在一些东方民族那里。三、原始宗教时代的世界观原始宗教是神话时代人类的世界观形态。也许是巫术的屡屡失败,使人类不再相信自己,转而寄希望于神。从属性看,巫术重“技术”,神话则重描述,在形态上更接近科学。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有两方面的内容与科学世界观的演化相关。其一,关于创世神及其创世过程的神话,说明人类生来就关注宇宙生成这类科学问题。其二,诸神主宰着世界万物及人间命运,表明人类开始有了清晰的因果观念。希腊悲剧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受命运支配时

9、的无奈与抗争。从演化的逻辑讲,只有确信存在着因果律,才可能试图去捉住它。当然,还必须生出一种能够捉住因果律的能力即智慧。否则,有可能走向不作为的宿命论。希腊人的命运观不是简单的一报还一报。他们看到有一张无所不在的网。在特洛伊战争中,诸神掌控着全部演化的程序,人们只是在这张程序之网中占着特定的位置和时段。海德格尔认为,以后希腊哲学最重要的“逻各斯”概念,正源自这种命运之网的观念 。这是一张宏伟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的、非人力可以掌控的网。当时能答出斯芬克斯之谜的智者俄狄浦斯,也逃不出命运之网。更重要的是,希腊人的命运观不包含道德劝诱,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俄狄浦斯的命运,甚至是善有恶报。这就阻断了

10、命运观的伦理化走向。他愤而戳瞎自己的双眼,洞悉神之秘密的荷马也是盲人。这里的象征意义是:人必须具有双眼之外的智慧,才能洞察命运的奥秘。这就与以后希腊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努斯”(智慧)有了渊源。四、希腊哲学时代的世界观在丹皮尔所引的诗和弗雷泽的公式中,希腊哲学处于第三环节。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在巫术时代盲目地相信自己,失败之后崇拜神;再次失败之后试图重新拾起自信,这次要寄希望于人的理智。所以,希腊哲学创造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 “逻各斯”(因果之网),一是 “努斯”(洞察因果之网的理智)。它们均源自神话时代的相关观念。如果说巫术和神话属于前科学,那么,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开始,经过中世纪

11、而到近代,产生了真正的科学。这又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表述,起因于对中世纪的不同评价。其一,古代哲学世界观 中世纪反科学的神学世界观 近代科学世界观。这种表述对神学基本持否定态度。其二,认为演化不可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跳跃,应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丹皮尔认为这就是“理性”。他说:“经院哲学维持了理性的崇高地位,断言上帝和宇宙是人的心灵所能把握,甚至部分理解的。这样,它为科学铺平了道路,因为科学必须假定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该过程为:古希腊哲学理性 中世纪神学哲学理性 近现代科学理性。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实为科学理性的形成与发展。按希腊人的定义,“哲学”是“爱智”。“

12、爱”是动词,“爱智”就是“追求智慧”。这同样有一个过程。哲学史记录了这一过程。在古代,可以分出三段。(一)早期,出现理智的两种初始形态,或理智发展两条路径的萌芽。 第一,从泰利士开始的是元素主义。他们相信宇宙可以归结为某种最基本的元素、始基或粒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世界观是其最高成果。第二,以阿那克西曼德为代表的是整体主义(据海德格尔意见)。他们直接追问整体世界的奥秘。赫拉克利特认为那就是逻各斯。从对称性原理看,世界既可以分割为部分,又可以是整体,那么智慧的发展分出两条路径,应该是合理的。(二)中期,元素主义路径得到加强并确立。苏格拉底是批评元素主义的。他相信从“努斯”生出的“善”理念可以直接

13、把握整体世界。柏拉图认为最高的“善”理念之下还有无数理念,每一个理念归摄着一类现象。于是,有两个分裂且对应的世界: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这是一种上下分层的世界观模型。其中,单个理念是一类(部分)现象的本质,而最高的“善”理念则是整体宇宙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反对将理念和现象裂解为二,认为每一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而且,所有的事物按一定次序排列,趋向于最高端的“纯形式”。这是一个呈阶梯形上升的世界观模型。他主张从认识部分出发;而居于最高端的纯形式,则表征着整体性存在。经过这番演化,希腊哲学确立了认识部分(元素)、而不是整体的理智发展路径。这不仅规定了西方主流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走向,还助产了

14、近现代科学。今天看来,从物理学的基本粒子到化学的元素,再到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无一不是追寻世界之基本元素的理智发展路径的伟大结果。这种理智类型主张,部分比整体更加真实,部分是理智唯一可以把握的对象。当然,在柏氏和亚氏的世界观模型中,还保留着表征全体的“善”理念和“纯形式”。由于它们是不能感知的,因而是被虚置着的。在中世纪,它们先后被改称为“上帝”,用于探索整体主义理智发展的可能。(三)后期,整体主义智慧的发展路径试图崛起。把古代和中世纪衔接起来的,一是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的“太一”具有神的特性;二是奥古斯丁,他把“神”看作万物的共同本质。“太一”和“神”实际上都是柏拉图最高理念的拟神化。从人类

15、理智的发展看,这是一个进步。较之巫术时代朦胧地相信有因果律,原始宗教时代认为由诸神分掌着不同的因果律,希腊哲学相信那是统一的、然而却近于虚幻的逻各斯,现在,在一元神的观念中,世界的统一性,因果联系的整体性,得到了形象而具体的表达。黑格尔说,中世纪连孩子也知道神,而在古代只有最大的哲人才认识神。五、中世纪神学哲学时代的世界观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着神学主题展开,研究方法中却保留着理性的成分。从人类理智发展的逻辑看,它以接续古代对逻各斯追问的方式,使整体主义智慧发展的路径再次展开。这又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世纪同样可以分成三段。历史会重演,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演化将出现中世纪版。(一)早期,以奥

16、古斯丁主义为主,其理论源自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主张理念是实体,最高理念是最高实体。奥古斯丁主义认为上帝就是最高实体。所以,无须关注万物,上帝是整体世界的共同本质。显然,能够把存在的多样性,归之于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人类理智达到一定水准的证明。(二)中期,以托马斯主义为主,其理论源自亚里士多德主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纯形式”是推动万物的原因、万物所趋向的最终目的。托马斯认为,上帝正是万物所组成之系列的最初原因、万物所组成之系列所趋向的最终目的。他与奥古斯丁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忽略万物(部分),而是由之出发,以达到全体。(三)后期,出现实验自然科学,并指向近代科学。由于托马斯兼顾整体和部分,并提出信仰与理性各有各的真理标准,这就为研究具体事物的实验自然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