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66989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污染与控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素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1、化学键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电负性差别大的元素键合时,多形成离子键型化合物,易溶于水,迁移性好。电负性相近的元素键合时,多形成共价键型化合物,不易溶于水,迁移性差。2、 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化合价愈高,溶解度就愈低。同一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迁移能力也不同,低价元素化合物的迁移能力大于高价元素的化合物。相互化合的离子半径差别愈小,溶解度也愈低。离子半径的差别愈大,溶解度亦愈高环境一些方面对元素的迁移的影响1 环境PH值 2 胶体带电性 3 腐殖质 4 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质地形等)土壤的净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 土壤中的生物群体 2、土壤有机质 3

2、、土壤的胶体 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 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土壤层中进行的各项化学反应2、 土壤的酸碱性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十分明显3、 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与活动,因而影响着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硫等元素的转化土壤背景值的影响因素1、 土壤的质地类型 2、成土母质类型 3、地形地貌 4、土壤剖面的发育程度 5、 土壤的机械组成 6、土壤有机质 7、植被与土地利用方式 8、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评价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区别1、地下水污染评价目的旨在说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与范围,并不说明地下水的适用性,受污染的地下水并不一定影响其使用。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目的旨在说明质量的好坏

3、及其适用性。2、地下水污染评价的标准是背景值或对照值,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各种水质标准,如评价作为饮用水的,用饮用水水质标准,评价作为灌溉用水的,用灌溉水水质标准等。地下水的污染特点 1、隐蔽性 2、难以逆转性地下水污染途径1、 间歇入渗型 特点 有毒或有害物质周期性渗入含水层 受污染的对象主要是浅层地下水 常与大气降雨或灌溉对应 污染源一般呈固态2、 连续入渗型 特点 污染方式由上而下 污染物经包气带连续渗入 污染源一般呈液态3、 越流型 特点 污染物通过越流形式 人类活动引发越流方向改变 难于查清越流具体的地点及地质部位4、 径流型特点 污染物通过径流形式 污染范围可能不很大 污染程度往

4、往由于缺乏自然净化作用而显得十分严重 土壤阳离子吸附作用的特征 1、是一种能迅速达到动态平衡的可逆反应2、 阳离子的代换关系是等当量代换化学吸附的特点是:吸附热大,相当于化学反应热;吸附有明显的选择性;化学键力大时,吸附是不可逆的。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1)探测与识别地下污染物;(2)测定污染物的浓度;(3)查明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特性;(4)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和速度,查明主径流向及控制污染物运移的因素,定量描述控制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的水文地质参数大骨节病-饮用水中富含较多腐殖酸(-OH)7个指标:地下水位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介质(A)、土壤带介质(S)、地形(

5、T)、包气带介质(I)以及水力传导系数(C)。每个指标的大写字母组合在一起即为DRASTIC1、2类的特征: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划分依据1类:1、包气带防污性能 2、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4、污水排放量 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2类: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自然修复的优点是:(1)污染物最终能被

6、转化成无毒的副产物,而不是转移到环境中的另一个相或地点。(2)自然衰减无需人为介入,从而不妨碍以后修复工程的基础设施的使用。(3)自然衰减不会涉及废物的重新产生或迁移。(4)自然衰减的费用通常低于当前的其他修复技术。(5)自然衰减能与其他有人为修复措施的并行或用于后继措施。(6)自然衰减能够克服机械化修复设施所带来的局限。 自然修复也存在潜在的局限性:(1)完全达到修复目标所耗时间长。(2)需要进行长期监测、负担相关费用、设置专门机构负责。(3)自然衰减受到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地下水的流向或流速、电子受体和供体浓度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未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4)对自然衰减有

7、利的水文和地球化学条件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曾经稳定化了的污染物重新发生运移,可能会对修复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5)含水层的各向异性可能使场地特征复杂化。(6)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可能会比原来的化合物毒性更大。 按照水力学特征分类: 抽水(排水)系统 :重力排水 浅井 群井 深井注水系统 :补给水塘 注水井 水动力屏障系统 :重力排水 抽水井 地表水体的保护 降低地下水位避免直接接触 改变水力梯度防止污染抽水处理方法物理法 吸附法 重力分离法 过滤法 膜分离法 吹脱法化学法 氧化还原法 混凝沉淀法 离子交换法 中和沉淀法 生物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滤池法 生物接触氧化的工作原理在净化

8、构筑物中,填允着数量相当多的挂膜填料,当受污染地下水均匀地流经在填料表层上时,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接种的或原存在于受污染地下水中的微生物就在填料表面增殖。这些微生物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迅速进行降解有机物的生命活动,逐渐在填料表面形成黏液状的生长有极多微生物的膜,即称之为生物膜。 概念1、环境背景值: 环境背景值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在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未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环境要素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含量2、地下水污染: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3、对照值:某历史时期地下水中有关组分的含量范围,或者地表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地区地下水有关组分的含量范围

9、。4、地下水污染物: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并使水质恶化的物质,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5、地下水污染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的物质来源称为污染源6、脆弱性:污染物从主要含水层顶部以上某位置介入后,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个特定位置的倾向或可能性。 7、自然衰减作用:是指在环境介质中,随着污染物的迁移,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导致污染物浓度与污染源相比明显减少的各种过程8、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易受强化学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9、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有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在被微生物分解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溶

10、解氧量分析1、 内蒙某地浅层地下水为高砷水,为了解决当地居民饮水问题,政府部门进行了改水,开采深层承压水。但近年来,深层水中砷含量不断升高,试分析原因,指出指出污染源及污染途径2、 一些含Fe2+较高的地下水,刚抽出来时,透明无色,不久,就出现红褐色的悬浮物,这就是Eh升高引起Fe (OH)3沉淀的结果3、 长期抽取含Fe2+较高的地下水的井,其过滤器往往产生堵塞,这是由于抽水过程中引起CO2逸散,地下水pH升高,引起FeCO3沉淀的结果4、 一供水井井深91.5m,含水层为含黄铁矿的绢云母片岩。连续抽水13个月,水位下降36.5m,在这期间,水中SO42-浓度在13mg/L左右,变化不大。停

11、抽4个月后,再次抽水时, SO42- =1330mg/L,Fe2+=365mg/L,pH=2.5;此后,水中的SO42-和Fe2+浓度不断降低,pH值升高,试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答:这是地下水系统中典型的氧化还原过程由于连续抽水13个月,水位下降很大,形成了一个水位降落漏斗区;在该漏斗区,原来的含水层变为包气带,地下水环境变为氧化环境,因此,绢云母片岩中的黄铁矿被氧化,其反应如下2FeS2+2H2O+7O22FeSO4+2H2SO4停抽水期间,水位逐渐恢复,使第一次抽水形成的水位降落漏斗又充满水,黄铁矿氧化产生的SO42-和H+进入水中,并溶解FeSO4。结果,在漏斗区内形成一个SO42-、Fe2+、H+浓度高的局部污染晕再次抽水时,SO42-、Fe2+、H+浓度高的水首先被抽出,从而出现第一天水样中SO42-和Fe2+浓度高,pH值低的现象随着抽水继续,原漏斗区外的水流入,与漏斗区的水混合,而产生SO42-、Fe2+、H+浓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