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694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杏儿熟了》的文化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故事的文化解读以杏儿熟了为例摘要作为一种重复率极高且传播面极广的教育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包含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其内涵,一方面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角,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与导向。关键词文化;小学语文;故事;从文化来看,“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故事,或者叫叙事。被重复讲述的故事对理解文化尤其重要。凡有必要重复的故事必然具有某种文化重要性。故事得以重复的事实本身表明它表达了某种价值,至少对某些人来说。” P58-59小学语文作为传播面最广的传媒形式,其中的故事有着极高的覆盖率与重复率,由于其独特的读者与解读方式,使其受到极高的接受

2、和理解。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经过了特定的判断与选择,能够更加集中地体现文化的价值观念。所以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加以文化解读,可以较好地审视我们的文化中的价值预设与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故事的文化解读,当以对其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为主。只有选取适当的角度,才能清晰有效地把握其独特文化内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跨文化的视野将给予这种关照以极佳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拟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杏儿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语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51-53.为例,对小学语文中的故事进行文化解读,以发掘其文化意义与价值。一、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依据群体对个体定位与定义按照蔡安

3、迪斯的观点,人可以分为个体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一般来说,个体主义者将自我看成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他人而存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用来验证自己对自我的定义,而不直接影响或进入自我概念的范畴。集体主义者则把自我看成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有互赖的联系,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个人应该属于某一个群体,如果找不到群体归属,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一下不知自己是谁。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至关重要,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对自我的评价。相对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松散,每个人只关心自己和与自己最亲近的家庭现象。集体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紧密,人们把别人视为团体中的一部份,然后予以照顾,人们对团体有绝对的忠诚与关爱。“我”与“奶奶”形成为祖孙

4、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内群体。这表现在故事开头的叙述中: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儿。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要望望那棵杏树,羡慕地说道:“呵,好杏儿呀!”在故事中“我们家”与“我家”是同义词,即可以说“我们”“我”(但核心词是“家”,这样的用法如果扩展到“村”、“镇”、“乡”、“县”可能会产生意义上的区别,如“我县”与“我们县”,前者可能更多是官员使用,表明了对该空间的权力关系,而后者更多的普遍用法,表明了对该空间的认同关系,所以两者文化意义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依赖性。同时,“我家”的杏长得好与坏,需得之于别人的评价与关照,所

5、以“我”的骄傲依赖于他人,这表明了我依赖于他人,而非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次,以小淘淘为首的孩子们成为相对于祖孙二人的外群体。本故事着力介绍祖孙二人与外群体的关系,年小的“我”天生对外群体的进入表示了强烈的反感与“没好气”:馋猴、偷吃、活该。这样的用语明显体现着对外群体的排斥。年老的“奶奶”则表示出对外群体的宽容与接纳,其核心理念即“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并且在“奶奶”的引导下我从一个只能接受内群体的人成为一个逐渐接受并与外群体产生互赖关系的“奶奶”的继承者与文化的传承人。所以,在种文化的导向是把个体的人引向集体的群体的人,并以此作为价值导向。二、集体利益更加重要一般认为,具有互赖自我的人希望自己

6、能融入群体,被大家接受,格格不入,孤芳自赏是另类的表现。“集体主义社会中,能在群体中如鱼得水的人感觉就比较良好。若被赶出团队,开除出去,更会令他们无地自容,无脸见人,甚至完全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这些人自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他人进行定义的,当他人对他们否定的时候,自我就变得消极;相反,则积极。对他们来说,他人的存在是自我存在的土壤,当自己不再属于某一个群体的时候,就像植物没有了土壤一样难以生存。与此同时,自我的价值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当失去比较群体的时候,自我的意义似乎也一下消失,好像没有了衡量的尺度。”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48所以个体的自我定义来自于外群体的

7、反映与评价,只有得到外群体的良好反映与评价,人们才能获得“香甜”与“喜悦”,生命才有了价值与意义。对“我家”有着重要价值的杏明显地成为集体利益的共享物,并且这样才更有价值,表明了故事对集体利益的追求与看重。三、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并进而影响个体态度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个体对该行为的态度和兴趣,另一个则是个体感知到的别人对该行为的看法。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主义为主要导向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动因主要来自于自身对该行为的态度和兴趣,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自己对他人可能将有的看法的认知。该故事中奶奶的话里包含着深刻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果子大家吃

8、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尝鲜。这种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的实践性知识,而非纯粹说教式的方式。“奶奶”在“香甜”里加入了特定的条件“大家”,所以在她的观念里,“香甜”不是一种单纯的口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建立在群体互动基础上的生活存在。更进一步讲,“香甜”并不来自于自我的评价,可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成员的接受和评价。并且这种文化观念得到我晚辈的“我”的继承与发展:听了奶奶的话,我点了点头。以后,我每年都照奶奶的吩咐,把熟透了的杏儿分给小伙伴们吃,也送给邻居的叔叔婶子们尝鲜。今年的杏儿又熟了。望着黄澄澄的杏儿挂满了枝头,我眼前又出现了奶奶颤颤巍巍地打杏儿的情景。于是,我挑熟透了的杏

9、儿打下一些来,给乡亲们送去给他们送去香甜,也给他们送去喜悦。作为传统的传承者,“我”继续延续和强化了集体的观念,给他们送去“香甜”与“喜悦”。如上所言,他人的喜悦同样来自于个体自身外的群体的关注与交往。所以评价人的幸福与喜悦水准时,依据的是来自群体的视角。蔡安迪斯的个体与集体主义理论指出,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之一即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三、公共的空间观念与散漫的关系根据克位克洪的观点,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成是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可言,所以是开放的。同时我们再依据强皮纳斯的关系特定关系散漫理论,可以更深一层地解读该故事的文化内涵。强皮纳斯的关系特定关系散漫很好地解释了不

10、同文化中生活的人在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关系散漫的文化中,即使是公共空间,一般人也不能轻易进入,私人空间相对要大,不封闭,已经进入公共空间的人要进入个体的私人空间相对比较容易。杏树是“我”家的骄傲,“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要望望那棵杏树,羡慕地说道:啊,好杏儿呀!”杏树长在我家院子里,这里是一个提示,也是了个暗喻,在空间上它在我家院里,是我家个人的财富与骄傲,而小淘淘的“偷”则是对我家私人空间的侵入,进入这个空间,意味着对我家的侵犯,偷吃杏儿则更是对我家引以自豪的财富的掠夺。所以小孩们对此不安:“小伙伴们见了奶奶都低下了头,不敢吱声。”在这里,小伙伴们也知道进入这个空间是不应该的。“我”也

11、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我没好气地说:你们这些馋猴儿,偷吃人家的东西,摔了活该!我心里想:看我奶奶怎么收拾你们!”可见私人空间的概念是在儿童心目中是确实存在的观念。但在故事中这个空间被“奶奶”以特殊的宽恕开放了。当然这种开放是一种有限度的开放,即“小伙伴”、“邻居”。而不是全面的平等的开放。这表现出了乡土中国的真实状态。“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70.所以这种开放是一种差序的开放,以地缘

12、关系的亲疏建立起来的开放。四、重长期导向与权力距离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长期短期导向的维度,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同时又提出了权力距离的维度,即社会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长期导向的文化重视传统,而且有凡事都想到未来的倾向,而非只想眼前。作为一篇短小的故事,却给出了一个远远的起点和无尽头的终点:杏树是奶奶亲手栽的,听奶奶说栽杏树的时候还没有我呢。以后,我每年都照奶奶的吩咐,把熟透了的杏儿分给小伙伴们吃,也送给邻居的叔叔婶子们尝鲜。于是,过去现在未来,文化成为一个永不改变的传统。一个乡土社会也就成为了永远的存在,也成为了永远的意义。从权力距离来看,首先,该故事中,杏树是奶奶种的,

13、奶奶是一位长者,她拥有了一份教育子女的义务与权力,她也就掌握了解释意义的权力与职责。所以在故事中,她是一个正确意义的阐释者,也是“我”一位小孩的领导者。所以该故事体现出了重视尊敬长者、重视秩序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距离和等级的倾向。其次,“奶奶”作为一位年长的人,她代表了一个漫长时间段里形成的传统的传承者。并且她的影响一直持续在“我”身上。所以该故事体现了文化中重视长期导向的倾向五、重视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郝夫斯特的文化理论提出了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亦即男性作风对女性作风)的维度,并认为,认为一个男性化的社会特别强调主动争取以及要获取金钱和财富较不强调要照顾他人。相较之下,女性化的社会就比较强调人际

14、间的关系、对别人的关心,以及总体的生活质量。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中,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在该故事中,在有价值的杏和人际关系之间,“奶奶”采取了主动和解的方式选择了人际关系,并将这种观念传导给了“我”,使群体之间生存在一种团结、和谐、喜悦、香甜的有质量的生活之中。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作风的文化特征。总之,“杏儿熟了”这个故事,传达出了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依据群体对个体定位与定义、集体利益更加重要、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并进而影响个体态度、公共的空间观念与散漫的关系、重长期导向与权力距离及重视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文化特点,尤其一老一少的组合关系的构成,非常深刻地提示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如何从个体的我走向群体的我,从重视个体利益走向重视群体利益,从个体态度走向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的过程与原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