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66544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蛔虫病及其并发症附200例临床分析 蛔虫病是农村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也是农村最常见的急腹症。我们从1960年元月至2000年元月止,临床记录资料中,找出蛔虫病并发病类繁多,严重影响儿童的发育生长,中医所称的多种疳积就是西医的-度营养不良,儿童的变态反应都与蛔虫感染有关。其中,蛔虫病并发急性阑尾炎11例,蛔虫引起肠梗阻的9例,蛔虫并发胰腺炎的5例,蛔虫所致肠穿孔腹膜炎的5例,蛔虫卵引起的肺部感染4例,胸膜炎、心包炎、脑膜炎各一例(我在附二院进修看到的病例),但最多最多的并发症就是胆道蛔虫症,共计200例。暂不谈少数并发症,本文以200例胆道蛔虫症做临床分析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般资料

2、:性别:共计男性81例,女性119例。年龄:2.515岁68例,16-40岁78例,41-69岁54例,由此可见最多并发症的是儿童和青壮年。发病到接诊时间,一天内接诊76例,两天才诊46例,三天才诊44例,四天以后诊36例。诱发原因:因服驱蛔虫药不当67例,胃肠道功能紊乱45例,外感发热13例,无诱因59例。分组:1970年元月以前为前组,1970年2月以后为后组。1、症状与体征:全部病例有上腹剧痛。性质:呈钻顶样52例(占26%),绞窄样37例(占18.5%),刀割样18例(占9%)。剧痛难忍翻滚哭叫88例(占44%),疼痛呈阵发性者115例(占57.5%),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者47例(占23

3、.5%),放射到肩背者37例(占18.5%),伴畏寒发烧者68例(占26.37%),恶心呕吐者174例(占87%),呕吐蛔虫49例(占24.5%),黄疸17例(占8.5%)。全部患者有剑突下轻压痛,偏右118例(占59%),正中78例(占39%),偏4例(占2%),肝大16例(占8%),胆囊区压痛者9例(占4.5%),腹肌紧张8例(占4%)。观察:面、唇、舌、巩膜等处有虫斑103例(占51.5%),两处有虫斑185例(占92.5%),三处有虫斑137例(占68.5%),一处以上有虫斑190例(占95%),还有10例查不出虫斑是41岁以上中老年人。2、实验检查:查血象35例,白细胞总数超过110

4、00-18000万20例,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75%)为21例,嗜酸性细胞超过正常(4%)的23例。查大便共45例,蛔虫阳性41例,钡餐透视4例,皆有见到12指肠及胃幽门痉挛和3例有蛔虫影像。查血、尿淀粉酶3例,均没有明显的升高,送做B超2例,其中胆囊显影蛔虫1例,可疑的1例。3、治疗与结果(疗效) 前组不论门诊留观或住院病例,都按常规治法,先用镇痛剂与解痉剂减轻患者痛苦,并使蛔虫安静,然后考虑驱虫中药乌梅汤加减,同时抗感染(氯霉素、庆大静滴加维生素丙等支持疗法)。驱虫药常选用驱蛔灵或左旋咪唑等。病例摘要一:彭腊秀,女,6岁半,因阵发性上腹痛二月余,伴有发热一周,于1960年7月24日转入我院

5、。患者5月初起病腹痛,在当地看病,服了六粒宝塔糖,没有驱下蛔虫,且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绞痛,双手抱腹、弯腰、哭叫,大汗淋漓。检查:T:38.8 C,P:86次/分,发育营养欠佳,颜面苍白、消瘦、神倦、巩膜稍黄染,心肺正常,腹部右肋稍隆起,剑突下及胆囊区有压痛,肝脾正常。化验:白细胞14800、N 50%、L 38%、E 12%。大便镜检:蛔虫卵(+)。入院诊断:胆道蛔虫症并发胆囊炎,先予阿托品0.3mg(im、st),接着输液,5%含糖盐水250ml,加氯霉素0.5g,加维生素C1.5g,静滴,再给10%G、S、500ml,加庆大4万U,接上静滴,有腹痛时,加阿托品0.3mg渗入脉试滴管内滴入,每

6、天抗感染与对症疗法10来天,才控制感染及阵发性的绞痛,此时服乌梅汤:乌梅10g,川椒5g,大黄5g,桂枝5g,当归5g,黄柏5g,细辛2g,一日三剂,没有驱下虫。再顿服驱蛔灵2g,服药八小时后,病人突然惊厥,昏迷达十多分钟之久,立即进行输氧输液等抢救,两小时后,大便失禁,稀便约500g,蛔虫僵死28条,住院半月而愈。(此类是住院病例) 病例二:王小艳,10岁,女,农村家庭,于1969年11月20号由父背来急诊,阵发性心窝剧痛达20小时,剧痛时放射到肩背上,并伴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三条,疼痛缓解如常人。检查:巩膜上有兰色虫斑和舍上梅花虫点,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有压痛,诊断:胆道

7、蛔虫病,给予阿托品0.3mg、im。服中药乌梅10g,川楝10g,花椒5g,细辛2g,黄柏6g,大黄6g,当归5g等煎服。三剂而腹痛止,再顿服驱蛔灵1.5g,已驱蛔虫32条,驱蛔后腹痛又发。第四天又服驱蛔灵1.5g,又拉出蛔虫6条,再服中药上方加重大黄一剂,五天治愈。 后组疗法:不用镇痛解痉药,选用针刺止痛,首取迎香(任何一侧)透四白;次取“镇蛔穴”(在腹正中线剑突下尖端),重刺捻转进针和运针至患者麻胀感,止住痛为止。每隔5至10分钟捻转一次,留针15至30分钟,同时口服米醋5-50毫升,有恶心呕吐者随急服生姜2-3片,陈皮10-20g,花椒、甘草各5g,吐止。立即服驱虫灵成人33.5g(儿童

8、按150mg/kg/日/次),最大一次量不超过3g,成人量一次最大不超过4g,顿服,以后隔12小时或次晨再服一次量,中药使用要辩证分三型。 湿热型:畏寒发热,颜面潮红,痛无休止,饮冷拒按,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拟方:茵陈汤加味。例三:邓平香,女,16岁,因腹痛拉蛔虫,自买驱蛔糖16粒,分两天多次服光。没有驱下虫,且腹痛阵发性加剧,曾在乡医打止痛针和服中药一周,病情日趋严重,1990年9月10号由母携来我室急诊。T:38.7C,P:110次/分,BP:98/65mmhg,颜面晦红憔悴,脸、唇、舌三处有虫斑,舌苔黄腻,脉弦数,巩膜稍黄染,剑突下偏左有压痛,上腹稍隆起,腹肌稍紧张,肝脾未

9、扪及,肠鸣音减弱。诊断:胆道蛔虫症并发胆道感染,并发胰腺炎,针刺迎香透四白,稍减轻,加刺“镇蛔穴”腹痛方止,急投米醋10毫升后接着投服驱蛔灵3g顿服,随即服中药,茵陈30g、枝仁10g、柴胡10g、赤芍15g、槟榔只壳各10g、大黄10g(后下),留观四小时没有好转,于下午2:10分腹胀没有减轻且长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抽出浓茶液。确诊为出血性胰腺炎,急劝送上级医院,到医院剖腹探查,证实胆道蛔虫并发出血性胰腺炎,因延误治疗时机又因营养差,感染严重,全身衰竭死亡。虚寒型: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喜温喜按服不胀,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法:乌梅汤加减。例四:车曼平,女,10岁,矿子校学生,于一九八七

10、年十月三日就诊,因阵发性上腹钻顶样剧痛半天,由父背来急诊:未发病前三天,睡眠不安,眼半开着,白天倦卧,呈朦胧病状,腹痛时,颜面苍紫,大汗淋漓,眼睛翻白,角弓反张,四肢厥冷,抽搐昏迷。检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脸唇有虫斑,心肺正常,腹部平软,剑突下偏左压痛明显,确诊胆道蛔虫病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急即针刺迎香透四白,重刺捻转运针,立即痛止、抽停、神清,安静就诊。留针30分钟,腹痛时反复捻转,同时口服米醋10 毫升加水50毫升频饮。随后顿服驱蛔灵2.5克,二小时后服中药:乌梅10g、川楝、槟榔、当归、只壳各12g,干姜、附片、甘草各5g,大黄8g另包后下,观察四小时,自己步行回家。第二天坚持上课,服中

11、药治疗可以说一天治愈。普通型:即介于湿热型和虚寒型之间,没有明显偏向症状和体征,即为普通型,也就是单纯型。自拟方-简易排蛔化虫汤:苦楝皮(鲜皮去外皮约20-30克)或川楝子10g、槟榔15g、花椒6g,生姜3片、大黄10g(后下)、米醋10至30毫升调服。先用银针止痛后,即服驱蛔灵,2小时后再服中药。每天一剂,至腹痛完全消失,和蛔虫全部排净为止。有脱水者,口服补液“O、R、S”(国际口服补液)。例五:邓武新,男,17岁,矿农村子弟。阵发上腹绞痛已18小时,于一九九一年元月三日接诊:面、唇上有虫斑,巩膜有兰斑点,瞳孔两侧均扩大,剑突下有压痛,在检查时腹痛发作,痛得辗转不安,浑身冒汗。即针刺迎香透

12、四白,剧痛减轻一半。再重刺“镇蛔穴”腹痛方止,即服驱蛔灵3.5克,随服中草药:苦楝皮(去外皮)约30g、槟榔15g、花椒6g、老生姜3片、大黄10g后下。次晨拉出蛔虫五十多条,腹痛消退,又服驱蛔灵3克,再服中药一付,八小时后又拉出蛔虫8条,二天治愈。例六:刘红艳,女,24岁,已婚。新化城关镇环卫职工(系作者的外媳),因阵发性腹痛,伴有畏寒、发热,在县城治疗半月未愈。于1993年春电话请我去诊,已确诊胆道蛔虫并发症并感染,服过驱蛔药和打吊针(用药不详),即予左旋咪唑150mg/日X2天,并乌梅汤加大黄、田基黄、蛇舌草等味,一日一剂,连服两剂。针刺迎香透四白,立即止痛,二天后热退,但未排虫,做胆道

13、B超显示蛔虫死在胆道内。更方:茵陈汤加川楝、槟榔、枳实等味每天一剂,叮嘱患者连服15-30剂,同时要按摩胆囊区,每次按摩10-20分钟,每天两次,才能把虫体清除掉。患者既没有及时服中药,也没有按摩,6年后蛔虫尸体为核心形成胆结石,1999年在湘雅医院住院检查手术,共花费医药费万余元,这就是蛔虫没有排出体外造成的恶果。前、后两组门诊记录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前组腹痛消失时间平均2.5天,并发症40例(占45%),转诊二例(转出死亡一例)。治愈时间平均为3.5天。后组腹痛消失平均时间为1.5天,并发症36例(占37.1%),治愈时间平均为2.5天,两组差异非常显著(D0.001)。讨论1、诊断问题:

14、西医诊断标准,虽有典型上腹剧痛未见拉吐蛔虫者,必须以实验检查资料做依据,否则不能确诊。事实上粪检蛔虫卵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做线钡餐检查和“B超”检查,对广大农民来说,经济颇困难,也不必要做。因此,我们拟定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以下列五条:(1)有典型的上腹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或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者。(2)上腹阵发性剧痛伴有呕吐蛔虫或有拉虫史。(3)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并能排除其他急腹症者。(4)面、口唇、舌、巩膜上四处中有两处有虫斑者。(5)针刺迎香透四白或“镇蛔穴”立即止痛者。前三条和后两条中,各具备一条即可确诊,即可服驱蛔药,不必等待实验单报告结果。2、治疗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当今最

15、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些问题值得商讨。(1)驱虫的时机问题,80年代以前教科书或权威著作对驱虫时机是一种老观点。主张先对症镇痛解痉,然后考虑驱虫;另一种主张早期驱虫,趁腹痛时驱虫。前者认为胆道痉挛是蛔虫钻进胆道,在治疗中先控制痉挛这一环节,即可止痛,预防感染和梗组织坏死。后者认为蛔虫在胆道存活是致痛的根本原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驱虫,对于缩短病程和防止感染有重要意义。张洪都等学者对本病腹痛时,进行X线钡餐检查,观察68例中发现36例蛔虫位于胃幽门及十二指肠部,我们仅做四例钡餐检查,看到的结果促使我们思索,蛔虫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这有一个过程,这给我们提供防止蛔虫完全进入胆道的宝贵时机。当蛔虫刚

16、钻入十二指肠乳头的时候,eldis括约肌痉挛,即产生剧烈的腹痛,此时即给予有效的防治,针刺止痛,米醋安蛔止痛,而不是给镇痛解痉药。乃是选用驱蛔药,随即要给予中药安蛔驱虫汤,蛔虫受到酸、辛、苦等味刺激,可后缩而退出胆道,同时通过针刺,中药促使机体本能反射,从胆囊收缩迫使蛔虫退出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疗效。我们的后组早期驱蛔虫97例,除一例出血性胰腺炎先转院外,96例获得了满意最佳疗效。(2)根治问题,目前基层医疗单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腹痛止就终止治疗,蛔虫未死以致反覆发作;蛔虫死了没有排出胆道,其残体和卵或白皮,将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导致胆结石的形成。另外蛔虫带入的感染和死虫腐败,乃是胆道感染和胆道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强调首次剂量要足(一日量作一次顿服),坚持二日驱虫法。即使给一次驱虫后腹痛消失和排出蛔虫,也要服第二次驱蛔药,最后要用大黄或硫酸镁清涤胆道和肠道的排泄物。我们对于一些患者服驱虫灵后,排出蛔虫后仍有腹痛,证实蛔虫还在骚动,则要连续给予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