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665063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2012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和县中医院急诊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2013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感冒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2)主要体征:鼻黏

2、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2.风热犯表证: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3.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三)鉴别诊断1.感冒与风温:感冒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

3、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侯。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4、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解表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15)g、防风(10-15)g、柴胡(10-15)g、苏叶(10-15)g、豆豉(10-15)g、前胡(10-15)g、桔梗(10-30)g、杏仁10g、陈皮(10-15)g、甘草6g (煎煮时可加葱白3段、生姜3片)若表寒重,加麻黄、桂枝;表湿较重,加羌活、独活;头痛甚,配白芷、川芎;身热较著,加薄荷。常用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疏风散寒,解表清热。开水冲服,每次12克,每日2-3次。2.风热犯表证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解表清热。方剂:银翘

5、散加味。银花(10-30)g、连翘(15-30)g、山栀(10-15)g、豆豉(10-15)g、薄荷6g、荆芥(10-15)g、竹叶(10-15)g、芦根(10-15)g、牛蒡子(10-15)g、桔梗(10-30)g、甘草6g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痰阻于肺,咳嗽痰多,加贝母、前胡、杏仁;气分热盛,身热较著,加石膏、鸭跖草;风热化燥伤津,加南沙参、天花粉、梨皮。常用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一次2支(20毫升),一日3次。5%GS500ml+痰热清注射液20ml,ivgtt,qd3.暑湿袭表证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治法:清暑祛湿。方剂:新

6、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0-15)g、银花(10-15)g、连翘(10-15)g、鲜扁豆花(10-15)g、厚朴(10-15)g、鲜芦根(10-15)g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湿困卫表,加藿香、佩兰;里湿偏盛,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4.卫气同病证证机概要:内有郁热,外受时邪,邪困卫表,气机不畅。治法:透表清气。方剂:自拟方(柴胡黄芩汤)柴胡10g、黄芩(10-15)g 、青蒿(10-15)g、羌活(10-15)g、薄荷(5-10)g 、石膏

7、(10-30)g 、大青叶(10-15)g 、生甘草6g若热伤津液较重,加南沙参、天花粉;热势较著,可加大柴胡、石膏用量。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小柴胡颗粒: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风热犯表证或卫气同病证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三)退热治疗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8、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四)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五)护理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三、疗效评价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2002版制定。1. 痊愈:治疗72h内,临床症状、

9、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2. 显效:治疗72h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3. 有效:治疗72h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4. 无效:治疗72h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四:治疗难点和解决措施(一)治疗难点虚人感冒的防治。(二)解决思路和措施感冒是临床常见病、发病,而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风邪挟时令之邪乘人体抵御外邪能力降低时,侵袭肺卫所致。虚人感冒乃指平素较弱,伤风之证屡感屡发,稍触即发者。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所云:“有平素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其治疗当注意:1.抓住

10、病因,辨清寒热感冒为新病,风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挟四时不正之气而致病,如春之温、夏之暑与湿、秋之燥、冬之寒。四时之中又有非时之气伤人,如春寒、夏冷、秋热、冬温之为感冒之外因。在辨证过程中除详尽问清寒热、有汗无汗、口干与否,以及饮食、二便等症状外,尤其重视患者舌质舌苔的变化。常说:“古人有外感重舌、内伤重脉”之训,外感病为新病,六淫泄气可以很快反映在舌质、舌苔上,尤其是舌苔的厚薄、颜色、津液,反映病邪的轻重、寒热及津液的存亡等情况。2.针对病机,巧用“开、阖、枢”针对虚人感冒,治疗应以解表达邪为主,分清寒热,辨明兼夹,注意虚实等原则。玉屏风散中以重用黄芪为君,辅以白术为佐,少用防风为使,组方深合中医“开、阖、枢”的组方原则。黄芪益气固表补肺气为阖;白术健脾益气加强黄芪之作用为转枢;防风达未尽之邪为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