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寻友赏月记叙) 第二部分: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描写) 第三部分: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议论、抒情)(一)解释词语 解衣欲睡 欲:想要月色入户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怀民亦未寝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也:表判断,是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闲:清闲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三)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四)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五)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阅读]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寑(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7、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工?“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8、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表达,请你写出能表达此意的诗句,并标出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作者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不可去掉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二人同样的境遇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11、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苏轼)12、翻译句子,注意加线词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句交待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二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三句描写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四句流露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