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661230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秀洲区高照小学单慧英【摘要】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语文教育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是这一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小学作文教学开发生活化教材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作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发芽、开花、结果。【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生活教育作文资源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给你的知识有很多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做到用心的热度来温一温生活,那么在你眼中所看到的天

2、是无瑕的温玉,露珠是花朵脸上的一颗剔透的泪珠,作文也就会成为学生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陶行知说:“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一、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也将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一)深挖教材,回归生活天地宽1走进风土人情语

3、文综合实践地方人文风情包含了地方的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特产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充分挖掘本地区所蕴藏的种种人文风情,将会使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话说端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收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诗朗诵,“采访调查嘉兴五芳斋粽子的历史”“自己家过端午节”等一系列活动,活动最后以小报、调查报告、生活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充满乡土气息的语文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诸如此类资源的开发,能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当地的地域文化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2走进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

4、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瑰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文物古迹这都是值得开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在五彩的缤纷世界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参观记、游记、访问记、环保调查记等等信手拈来,佳作连连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果园里金黄的橘子、黄色的橙挂满了枝头,草丛中美丽的雏菊旁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正在悄悄挂果。教材中“秋天”的气息浓浓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天的图画,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乐趣将这些教材的内容整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秋天、喜爱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发现秋天的变化,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作文课上同

5、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果实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色、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再让同学们写我喜爱的秋天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学生积累了生活作文的素材,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发展了应用语言的能力。3追踪热点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更快更详细地

6、了解周围的世界,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时代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学生跳出课本,关注新事物的角度全方位,层面也更有深度。“国事”、“天下事”对小学生来说了解得较少,如果能及时选取近期焦点时事、乡村趣事、怪事,加以整合提炼出活动主题,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一篇篇充满乡土气息的佳作也就诞生了。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信念,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活用教材,生活处处皆作文1丰富生活体验,寻找活水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引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7、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活,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丰富校园生活,如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会,成立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小记者行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一方面要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走向社会,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能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要不定期的组织时间性、主题性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五彩的生活气息,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写出这作文的真情实感。2引导生活思路,回归自由表达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生活才是儿童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

8、来”。这启发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回忆儿童自己的生活,按照儿童的心理打开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目,少写命题作文。3指导生活观察,寻常中见精神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寻常中见精神。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长期写

9、生活随笔,接力日记,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能成为学生笔下的写作素材,只要能用心观察,细细感受。二、与生活相沟通的教材观。陶行知认为:“中国的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这种脱离生活的教科书和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他主张要以生活为中心,编写有丰富生活内容的教科书。陶行知还提倡尽量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科书。“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陶行知理想的教科书,是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指导来编写的。这种教科书,一要“看它有没有引人动作了力量”,“引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要“看它有没有引人思想的力量”,“引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要“

10、看它有没有引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引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即不断创新的力量。新课程提倡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真是实践陶行知思想的具体行动。(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写作方式 作文训练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题研究前期素材的搜集和占有,情感的体验和积蓄上,而且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练笔贯穿了活动的始终。既有采访,又有参观,还要做好采访记录,参观笔记,实验记录。一个个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是一次用语言处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多方语言的综合应用。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学生练笔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训练资源,扎扎实实

11、地进行指导。(二)依托地方课程,挖掘写作素材我区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嘉兴,图文并茂,语言优美,信息量大,使我们的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嘉兴的地方历史、民俗风情、丰富物产。本书在阐述知识的同时,课后汇编有许多小调查,小访问,与所授知识相辅相成,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写实作文活动。如:“嘉兴名人”这一篇章中,课后的小链接有:采访一位身边的名人,将其事迹以报告或故事的形式写下来;在书中选择其中的一位嘉兴名人,读一读他的专注,写一写读后感;展开想象,以“20年后”为题,想象自己作为嘉兴人在哪一方面有了伟大的成就,写一写自传。想这些调查、阅读、采访小文章都与写作不谋而合,不失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三)

12、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写作资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靠古老的大运河。运河文化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且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话说运河、运河今昔、运河风流都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本情境,这些内容有具体的文字表达,有合适的活动指导,且发生地事与人都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因此往往能够比较便利地使学生满情兴趣地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中,搜集运河文化历史,写下情真意切的体会文章、采访日记、调查报告等等。总之,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用作文反映生活。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技能训练的弊病,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构建生活作文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就会让每个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好作文。参考文献1胡国枢.陶行知新论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朱建人.生活教育研究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M.20054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M.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