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65401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二九年七月目 录 前 言1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4(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4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4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5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6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能效益11(二)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131、秸秆还田132、秸秆栽培食用菌143、秸秆饲料化养畜154、秸秆能源化165、秸秆制造人造板17(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81、秸秆还田的农机推广困难18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困难193、秸杆栽培食用菌存在的问题204、秸秆饲料化养畜存在很多问题205、秸秆能源化存在的问题216、安徽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

2、题2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3(一)指导思想23(二)基本原则23(三)发展目标24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5(一)重点领域251、重点地区252、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地区253、全省其他地区25(二)主要任务261、安徽省秸秆收集处理体系主要任务262、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的主要任务263、安徽省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74、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5、安徽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6、安徽省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技术的主要任务287、安徽省秸秆炭化、活化技术的主要任务29四、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内容及布局30(一)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01

3、、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内容及布局30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4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8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40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2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57、利用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50(二)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3、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44、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4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5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67、秸秆加工业利用

4、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6(三)实施步骤57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项目实施步骤57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0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1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25、秸秆食用菌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2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37、秸秆加工业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3(四)效益分析641、经济效益642、社会效益663、生态效益68五、保障措施(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69(一)政策保障措施69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感692、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693、做好示范、重点引导、广泛推广704、健全法规,增强法制观念705、建立督

5、查制度,加强督查和执法力度706、实行奖励激励政策71(二)组织管理保障措施711、健全组织机构712、建立目标责任制723、落实部门责任72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725、加强协调,形成合力736、资金管理保障措施73(三)经济保障措施731、加大投入,加快发展73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743、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74(四)技术保障措施75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752、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753、技术指导,示范带动,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754、由重点地区逐步向面上推广76附录一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简介7785前 言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

6、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芝麻、甘薯、大豆、烤烟、高梁、棉花、花生等。(2)江淮丘陵农业区,耕地面积1554.4万亩,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

7、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粮食生产具有一

8、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

9、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

10、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秸秆人造板、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栽培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但是,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良性生态环境的大势所趋。根据安徽省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

11、徽省“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特别是根据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推荐、选择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本规划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5年期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建议,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彻底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

12、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1亿多亩,产生秸秆约4011多万吨,目前有效利用率在50%左右。还有5000万亩农作物产生的2000万吨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民为了抢抓农时,不得不焚烧。因此,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的根本性措施。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

13、,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可见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水稻、小麦秸秆最多, 分别占总量的36.6%和34.9%,其次油菜和玉米分别占10.5%和9.6%,其后依次为豆类、棉花和薯类。稻、麦、油三者占秸秆总量的82%左右,因此解决安徽省的秸秆问题主要是稻秸、麦秸和油菜秸。安徽全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状况见图1。图1: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产量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安徽各个地市秸秆资源分布状况

14、与各个地市农作物种植状况有相关关系。首先阜阳市地区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约有542.1万吨,其中以小麦秸秆为主,阜阳市的小麦秸秆资源也是全省小麦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六安市、滁州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秸秆资源总量都达到400万吨以上,分别为494.12万吨、461.52万吨、458.23万吨、425.98万吨;再次是安庆市、巢湖市、蚌埠市和合肥市秸秆资源在4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327.48万吨、306.17万吨、275.85万吨和255.15万吨;宣城市、淮南市、淮北市和芜湖市秸秆资源在1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163.26万吨、138.62万吨、127.39万吨和103.76万吨;

15、最后是池州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和铜陵市秸秆资源相对较少在100万吨以下,分别为88.00万吨、58.52万吨、42.50万吨和19.48万吨。安徽全省17地市秸秆产量分布趋势见下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江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江南地区秸秆资源偏少。图2:安徽17地市秸秆总产量分布趋势图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按照不同作物秸秆类型,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秸秆资源在不同地市区的分布情况如下:图3是全省17个地市水稻秸秆产生量柱状图。图3:各地市区水稻秸秆产生量由图3可以看出,水稻秸秆资源以六安市最为丰富,达到308.75万吨;其次是滁州市和安庆市分别为238.51万吨和234.75万吨;再次是巢湖市、合肥市和宣城市水稻秸秆资源分别为188.63万吨、143.13万吨和101.82万吨;其后依次为蚌埠市、芜湖市、淮南市、池州市、阜阳市、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